【大紀元8月4日訊】是真包子假新聞,還是假包子真新聞?北京電視台《透明度》的「紙包子」新聞事件現如今依然令大眾霧裡看花,難辨真偽。作為一名有過多年在大陸北京電視媒體從業經驗的業內人士,我不禁要為「假包子」新聞的訾記者辯護幾句。個人從中央電視台和各省級、直轄市級的一些基本情況和制度推測,北京電視台「紙包子」節目記者個人制假的可能性很小。
在大陸的電視台尤其是首都媒體,曝光類新聞類節目從選題申報到節目製作播出,要經過層層關口,時間之長,程序之嚴,令有制假意圖的記者,首先面臨心理上的壓力就非同一般。一個記者,尤其是新聞專題部門的記者,在拍攝節目之前,首先要進行選題申報,一般要通過小組組長、欄目總編的審查通過後,方可拍攝。有的欄目甚至要把節目的大概形成稿件審查通過後才開始拍攝。節目製作出來後,同樣要通過小組長把關、欄目主編審看、欄目製片人審看、電視台專門審片組審看通過後才能夠播放。也就是說對於曝光性選題,從選題之初到台審片組審看的最後一刻,結果沒有出來之前,記者沒有把握這個節目能夠見到觀眾。毫無疑問,假新聞出問題的風險遠遠大於真實新聞,它胎死腹中的可能性也遠遠達大於真實新聞。同時,根據大陸電視傳媒行業用工中,通常有台正式工、台聘用人員、節目組聘用合同工等層次,無論在資歷還是福利方面,節目組聘用的合同工都處於最弱勢,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若要製造假新聞,心理壓力又大於其他類工作人員。
從大陸電視台的片酬制度上來說。如果不是台裡或者節目組已定好的選題,即非做不可的選題,節目被「槍斃」了,通常記者是拿不到一分錢補償的,可謂血本無歸。誠然,收視率是節目評估的一個指標,對記者個人收入有一定影響,但收視率只是決定記者收入的一個客觀指標而已,節目的最終等級還要靠一系列主觀評分。並且即使財大氣粗的中央台,一期十來分鐘的專題片,最高等級節目的片酬與最低檔的片酬相差也不過兩千元左右。這是按照比較慷慨的分鐘片酬計算出來的,一般來說,因為片酬本身不高,片酬的差距沒有這麼大。所以說,收視率帶來的收益其實並不似大陸某部門高調宣揚的那麼有誘惑力,大到而足以對抗經濟上可能血本無歸的風險。
從曝光性欄目的選題來源來說,記者也沒有必要去製造假新聞。從中國大陸全國範圍各類欄目選題中,曝光性欄目最不缺選題來源,尤其這類「民生新聞」,光是觀眾來信來電,數量之多就夠欄目組應對不暇的了,不信你就試著打打節目熱線,一天中能打進去就算你走運。更兼有其他各種新聞來源。往往對於此類欄目的負責人來說,截流住一大批選題是很重要的工作,而對於記者來說,困難在於在眾多線索中挑選合適的選題,而不在於缺乏選題來源。難以想像,記者為什麼要放棄眾多選題線索而自己臆想新創意,費時費力地收集造假的材料而後製作一個簡單的假「民生新聞」。
最後一個問題是,製造此類假新聞是否能幫助記者出名從而使記者為了出名而昏了頭腦呢?近兩年,全國各地電視台曝光性的民生新聞每日都在滾滾而來,從樓市糾紛到市民素質問題,從環境污染到食品造假早就不是什麼稀奇的驚世之聞了。對於觀眾來說,很難記得住哪個題材是哪個記者做的。要成名,多數靠台裡的各類評獎。由於大陸中央台和省、直轄市一級的電視台選題管理非常嚴格,各電視台的業務負責人每週都會收到由中宣部和其他相關部門宣傳口下發的各種選題規定。包括哪幾類選題近期不能報導,哪類選題應該從哪種角度報導,哪類選題要大報特報。重大題材的出手通常是欄目組群體行動,精心策劃,這些往往是各類評獎的候選節目,而記者個人做得像街頭包子、饅頭這樣的選題,在各類曝光性新聞選題中,應當說是屬於過了大網篩了一道又過了好幾道中網、小網最後篩剩下來的小魚小蝦,也就是說,屬於電視台各級把關人心目中「諒它也掀不了多大丁點風浪」的選題。記者本人,若沒有後來發生的故事,評獎時,拿著一小「假包子」出手,實恐貽笑於那些手握大題材的重量級選題的同行。我們只能推測或許此類新聞有助於記者出名,但成名希望比較渺茫。
當然,以上所述為記者個人制假所面臨的系列難題,而在中國大陸,記者奉了上級之令乃至上上級政策造假,那是另外一回事。
(大紀元首發)
(//www.dajiyuan.com)
江海晴:為紙包子新聞的訾記者辯護
江海晴
人氣 2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