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萍英特稿)中國最近接二連三推出宏觀經濟調控措施,不過,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宏觀經濟景氣指數報告指出,今年六月份的工業生產指數首次亮起紅燈,顯示經濟發展已經過熱,也反映一直以來的宏觀調控政策的效果不如預期,北京進一步實施宏調的可能性大增,甚至不排除擴大宏調的力道。
根據這份報告,經濟整體持續保持穩定運行,不過,今年以來連續五個月處於偏熱狀態的工業生產指數再次升溫,六月份首次亮起紅燈,這代表經濟已處於過熱區域,換言之,宏觀經濟的發展已經發出警訊。
一般而言,宏觀經濟景氣指數反映當前經濟的基本走勢,而預警指數是宏觀經濟景氣指數的主要組成部份,直接反映目前經濟運行的冷熱狀態,而所謂綠燈、黃燈、紅燈的設置,主要是為了讓冷熱狀態顯示得更加清楚。
在六月份預警指數的十個構成指標中,經季節調整後有固定資產投資、消費品零售、工業企業利潤、金融機構各項貸款、海關進出口、貨幣供應M2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七個指標處於「安全的綠燈區」;至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財政收入等兩個指標處於「值得警惕的黃燈區」;但最能反映經濟發展狀況的工業生產指數處於「明顯過熱的紅燈區」。
據統計,六月份宏觀經濟整體預警指數為一百一十四點七,較上月上升一點四點,此外,六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品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十九點四,達到近十二年來的單月最高增速。作為與GDP(國內生產總值)密切相關的指標,工業生產指數近期的詭異走勢,引起各方經濟偏熱的擔憂。
事實上,中國這幾年經濟持續發展,各項數據資料均顯示經濟火紅,包括進出口貿易呈現兩位數的增長、對外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外匯準備快速累積、消費者物價指數增速攀升等。
學者專家對經濟發展是否過熱的問題看法不一,有人認為中國經濟持續平穩發展,沒有熱與不熱的問題,也有人認為經濟已經趨熱,最近一個多月來,經濟偏熱的聲音此起彼落,甚至少數人開始懷疑經濟可能過熱。
從經濟發展「沒有」所謂熱與不熱的問題,到經濟發展「趨」熱,再到「偏」熱,乃至於近日新出爐的「過」熱問題,基本上,學者專家的看法大多呼應政府單位的觀點,可說是亦步亦趨,極少數不同的聲音通常並非主流,卻可能是真知灼見。
面對經濟火紅可能過了頭,北京也開始進行宏觀調控,先後推出升息、減少利息稅等宏調措施,隨著經濟的不斷增溫,甚至一改過去單一宏調措施,變成財政與貨幣政策並行的「組合拳」式宏調措施,但接二連三的宏觀調控措施似乎對火紅的經濟沒有太大的影響。
政府單位對經濟情勢的看法已由早先的「沒有熱與不熱」問題,再到「趨」熱問題,進而「偏」熱問題,直至今天的「過」熱問題,國家統計局所發布的宏觀經濟景氣指數報告終於證實經濟發展已經不是「偏」熱,而是的的確確「過」熱。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宋國青在上週日「中國經濟觀察論壇」上曾公開指出,今年六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品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長達百分之十九點四,如果下半年還維持這個水準,此一指標全年預估將增長百分之三十左右,由此估算,全年經濟增幅將達到百分之十八。即使現在經濟沒有過熱,但按照目前的增長趨勢,經濟過熱的情形很快就會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經濟發展不斷的增溫,北京也祭出不同程度的宏觀調控措施,但顯然未能有效抑制逐漸失控的經濟發展情勢,反映出過去所進行的宏觀調控措施似乎未能有效抑制經濟過熱的情形,讓人有政策總是慢半拍的感覺。
到底是有關單位未能確實有效的掌握經濟問題,或者是掌握了問題,卻未能「制經濟問題於機先」,北京對於當前逐漸失控的經濟問題絕不會等閒視之,進一步推出宏觀調控措施的可能性大增,甚至不排除加大宏調的力道,以免經濟真的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