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褐雲的威脅與省思

- 亞洲褐雲使喜瑪拉雅山冰河加速縮小

人氣 84

【大紀元8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本真/宋惠綜合編譯)科學家於一九九九年第一次觀察到,從印度到中國的上空,正懸浮著一大片髒兮兮的咖啡色「褐雲」, 稱之為「亞洲褐雲」(Asian Brown Haze)。這片厚達三公里的褐色污染雲層含有煤灰成份,使得亞洲愈來愈熱,也使得亞洲氣候出現異常。喜馬拉雅山的冰河受波及也在加速縮小中,對中國、印度及其他仰賴此地水源的國家將造成無法估計的損失。

亞洲褐雲和全球暖化

褐雲大部分由微粒子組成。 微粒子來自森林火災,汽機車和工業排放廢氣,還有亞洲家庭用木柴和牛糞煮飯所產生的煙。人類製造的煙攜帶著微粒子,再經由大氣中的風運送,在人造衛星上看到這些褐雲籠罩在南亞和東南亞上空。

這些褐色煙霧有兩種相對的影響:煙霧中的煤煙微粒子會吸收光線暖化大氣;微粒子相對的也含有硫酸鹽和硝酸鹽可以反射光線,阻絕陽光滲透到地表,冷卻地球表面的熱氣。過去的數據顯示,這種褐色煙霧產生的冷卻效應可以消除一半過去幾十年來因溫室氣體快速累積造成的全球暖化。然而,科學家對褐色雲層和周圍空氣立即的影響卻所知有限。

為了進一步瞭解煙霧區的直接暖化程度,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裝載儀器的無人飛機,飛進雲層中測量煤煙可以吸收多少陽光。2006年3月科學家花了三個星期多的時間,在印度洋、馬爾地夫島上方測量煤煙、硫酸鹽、硝酸鹽和太陽輻射。實驗的第一週,從乾淨海洋吹來的空氣明顯的新鮮,接下來的兩週期間,來自印度次大陸的風帶來濃密的褐色煙霧,研究人員發現褐色雲層使其周圍空氣的溫度增加了百分之五十。

研究人員藉由這個氣候實驗可以推斷在印度洋和亞洲地區產生溫室效應的原因。研究人員發現,從褐色煙霧產生的暖化現象與近期由於溫室氣體增加所帶來的暖化程度幾乎一樣。整體上,褐色雲層對地球的影響仍然是冷卻效應多,但是會出現地區性的暖化現象,這也說明了喜馬拉雅山脈的冰河為何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逐年縮小的原因。

亞洲褐雲加速喜馬拉雅冰川融化

據美國之音報導,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發現,覆蓋在南亞上空的人造褐色雲層正在加速喜馬拉雅山冰河的融化。 美國科學家將資料輸入氣候模型(climate model,編者註),該模型顯示褐雲產生的太陽熱影響冰河的融化。自一九五○年起,南亞地區海拔兩千到五千公尺上空的氣溫每十年上升攝氏零點二五度。 綠色和平組織的發言人在中國表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溫度正以世界平均升溫三倍的速度增加中。以這樣的暖化速度,喜馬拉雅冰川將會很快融化,現在的五十萬平方公里冰川,到二0三五年便會消失了。


二00七年七月六日在巴基斯坦西北邊界省的中央罕薩區(Central Hunza Region)拍攝到正在融化的Hopar冰河。據氣象專家報導,今年是自一八六零年代有記錄以來的第二高溫年。氣候異常導致巴基斯坦發生嚴重的水災,熱浪侵襲中國和希臘。 以目前氣候暖化的速度,喜馬拉雅山的冰河將在四十到五十年之間消失,屆時將造成亞洲嚴重的缺水問題。(Getty Images)

亞洲褐雲的威脅

在正常的情況下,天空是晴朗白雲,但接近亞洲南部上空,卻是灰濛濛的一片。亞洲各地近年來時常爆發大洪災, 雷鳴、大雨不斷,這些氣候異常和懸浮的煤灰形成有害粒子造成的氣候暖化有關。 美國污染專家亞寧說:「褐雲可能影響季風雨,可能影響該地的溫度和降雨,也可能影響農作物產量。」

喜馬拉雅山區冰川流域是亞洲九大河川源頭,亦是下游地區十億多居民的生命泉源。喜馬拉雅山的冰河近來快速融冰已造成下游氾濫,大量融冰在未來也有發生乾旱的隱憂,意味著亞洲幾百萬的人口將面臨缺水的危機。

專家的建議與省思

「亞洲褐雲」的出現反應出人類已經處在一個生態環境極不平衡的狀態。 隨時都有大災難降臨,威脅人類的生命。造成這樣的情況使我們不能不正視我們所處的環境和生命。科學家認為解決褐色雲層的一個辦法是亞洲數百萬的家庭改用太陽能源烹飪。 改用太陽能是現今的科技所能想到的方案,但是太陽能源所費不貲,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追本溯源,也許我們應該反思現代重視物質的生活方式,回歸精神文明,淨化我們的心靈,當我們用一顆純淨的心觀看這個世界時,也許我們能找到淨化這個世界的鑰匙。


正在融化的Hopar冰河。(Getty Images)


二00七年七月六日,一個男孩看著融化中的Hopar冰河。 (Getty Images)

編者註:科學家宣稱他們已經研發出一種氣候模型(climate model),可以推估未來十年海洋氣流和人類的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資料來源:美國之音,路透社

@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環保團體:世界自然奇觀深受全球暖化威脅
氣候暖化威脅喜瑪拉雅山冰川
亞洲褐雲加速喜馬拉雅冰川消融
燒煤炭導致喜馬拉雅冰川萎縮 印度嚴詞駁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