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次級房貸危機損失一千五百多億

標籤:

【大紀元8月16日訊】(美國之音記者:莉雅2007年8月15日華盛頓報導)美國次級房貸市場的危機不僅進一步蔓延到海外,而且也擴散到比較保險的商業貸款基金,繼續給全球股市造成震盪。有估計認為,次級房貸市場危機導致的損失可能高達1500億到2000美元。

美次級房貸危機繼續蔓延

美國次級房貸市場引發的信貸危機繼續蔓延到歐洲、亞洲和澳大利亞。受這一危機的影響,歐洲最大的銀行瑞銀集團公佈第2季度盈利報告時,對未來的盈利前景做出了迄今為止最為暗淡的預測。包括法國巴黎銀行在內的歐洲銀行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失。

日本最大的銀行三菱UFJ金融集團說,與美國房貸市場有關的投資損失估算為50億日元。日本第3大銀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也表示,通過出售價值將近30億美元的房貸證券之後,第2季度的賬面損失達到幾十億日元。這些銀行的股票星期三下滑到3個月來的最低點。

澳大利亞的對沖基金“基本資本”(Basis Capital)星期三說,由於信貸的進一步惡化,它的一個基金與美國次級房貸市場危機有關的損失可能會超過80%。該公司在7月警告說,一些投資人可能只會收回一半的錢。澳大利亞的房貸公司RAMS在透露公司明年的盈利可能會受到衝擊之後,其股票急劇下跌了32%。

受這一危機造成的熊市心態的影響,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星期二大跌200多點。星期三開盤後就繼續一路下跌,收盤時總共損失了差不多170點,以12861點作收,這是自從今年4月以來道指首次跌破1萬3千點。歐洲和亞洲股市也都受到衝擊。

分析:美聯儲估算損失可能過低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上個月估計,次級房貸市場危機造成的潛在損失估計在500億到1000億美元之間。法國農業信貸集團所屬的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說,美國次級房貸市場危機將在全球範圍給信貸投資人帶來1500億美元的損失。根據他們的計算,因為支付不起抵押貸款導致房子被收回的情況可能在沒有償還的1萬3千億美元的次級房貸中占20%。假設投資人可以收回一半的投資,那麼這個損失就有1300億美元。另外,他們在總價值為1萬億美元的Alt-A類房屋貸款中也會損失200億美元。

經濟諮詢機構環球透視負責金融經濟學的貝修恩博士在接受採訪時也估計,這一損失會達到1500億到2000億美元。

他說:“我們認為,美聯儲的估計有一點低。根據他們的數字,看起來被沖銷的虧損率只占5%。我們認為,被沖銷的虧損率可能高達15%,這使得這一危機帶來的損失處於1500億美元的範圍。”

貝修恩所說的15%指的是風險最大的房屋貸款即被證券化(securitized)的房屋貸款在總價值為1萬2千億美元的次級房貸中的比例。如果這部份的房屋貸款被勾銷的話,損失會達到1800億美元。

環球透視的貝修恩說,這一危機對提供房貸的金融機構造成的影響要看這一機構的資產結構是否多元化。現在遇到問題的主要是那些被證券化的貸款。

他說:“發放房貸的公司遇到的問題是被證券化的資產,這些資產被賣給不同種類的投資基金和對沖基金。這些基金的投資週期要短得多。這一類的房屋貸款大概在1萬2千億美元的次級房貸中占60%。現在的問題是,目前的市場對這些證券存在很大的價格上的壓力,使得這些證券很難得到合理的價格。現在引起人們很大不安的就是對房貸衍生物市場存在的短期壓力。”

長遠投資損失不會像現在嚴重

自從去年年初以來,投資人對房屋貸款需求的減少導致美國70多家房貸公司和6家對沖基金倒閉。現在借貸機構都收緊了借貸標準。

不過,貝修恩指出,儘管房屋價格出現下跌,但是這些房屋都是實實在在的資產。他說,目前的危機主要是一個短期的市場動盪。從長遠來看,投資人的損失看起來不會像現在那樣嚴重。

目前很難評估對經濟影響

次級房貸市場的問題究竟對美國經濟會造成多大影響呢?環球透視的貝修恩博士說,現在還很難預計。

他說:“顯然,我們已經看到,信貸緊縮剛剛開始。今年下半年經濟的增速只有2.3%,這個速度已經把房貸市場危機對增長的影響考慮進去了。至於這個危機是否還會對增長造成額外的影響,目前來看,也許還會有,但是沒有人知道這些問題的確切答案。”

這場危機除了波及到那些對被證券化的房貸資產進行投資的海外銀行,以及引起全球股市下滑以外,也開始影響到貨幣市場互助基金所持有的短期證券,這種證券一度被很多投資人看成是安全的投資選擇。由於信貸市場缺乏資金流動性,為商品交易企業以及對沖基金管理短期款項的Sentinel管理集團目前已經不允許客戶取出資金。

信用評級公司標準普爾警告說,他們可能會降低幾家發放商業票據公司的信用等級。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風險分散至全球  美次級房貸危機可能被稀釋
次貸風暴近尾聲 台股將回歸基本面
日本央行今再挹注六千億日圓護盤
歐洲央行週末密集開會  評估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的嚴重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