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7月1日訊】2007年7月8日,中國的北京電視臺《透明度》欄目,以「紙做的包子」為題,播出了記者暗訪朝陽區一家無照加工「紙箱餡包子」的節目。傳媒指出該節目內容,揭發一間肉包子店工人將把紙箱用水泡軟、泡爛、絞碎之後,再混入劣質豬肉,兌入香精,做成包子餡賣給不知情的人。這則聳人聽聞的節目內容,震驚當地社會,新聞播出後輿論嘩然,並引起國際關注。
很快地在18日晚間,北京電視台以長達1分多鐘的時間,播出道歉聲明,說明這是一則自編自導的假報導。電視台對此事件相關人員處分是:台長通報批評,編輯行政警告,副總編輯記過,三人分別要「深刻檢查」;電視台生活節目中心副主任(無主任)分管「透明度」節目的副主任、節目製片人等三人撤職;與節目有關編輯解約;節目組臨時人員訾北佳涉嫌違法,司法機關將依法嚴肅處理。
如果此一事件是個「假事件」,那麼其突顯的問題是,中國大陸傳播媒體商業化後,所出現的重大「新聞失序」現象。在改革開放的整體佈局下,中國的傳播事業被列入「第三產業」,並被要求從事產業改革、自負盈虧,隨著中國媒體的商業化趨勢,大眾媒介內容也開始貼近群眾生活,此外,伴隨著報業與傳媒改革,中國開始出現「新聞輿論監督」,而這些所謂的「黑心商品」報導,就是屬於「新聞輿論監督」的報導類型。
然而「新聞輿論監督」的對象,並不像是西方民主自由報業理論,志在監督最高執政者,在中國,「新聞輿論監督」被視為政府權力的延伸,而非公民權利的執行,但是因為「新聞輿論監督」所帶來的媒介批判性報導,卻廣為中國閱聽眾的歡迎,為媒體帶來了閱讀率與收視率。這也使得一向把關嚴密的中國大陸新聞業,開始出現類似「有償新聞」、「造假新聞」的失序現象。
另一種觀察是,以一個電視台臨時人員所製作的節目,能夠通過中國大陸嚴密的新聞審查過程,加以播出?網友質疑,「紙餡包子」事件真相應該是,警方與北京電視台以「新聞造假」來否認「紙餡包子」的存在,因為整個事件一出,已經受到國際矚目,而中國在奧運前要避免國家形象受損,讓記者成了可憐的代罪羔羊。甚至有網友指諷刺的說:「馬上要召開十七大了, 北京可要安定團結,欣欣向榮啊!」
事實上,從過去中國大陸不斷出現的「黑心食品」報導,到近來從「毒牙膏」、「紙包子」、和「低價甲醛床單」,「Made in China」不僅是低價保證,但似乎在品質上也常是大打折扣。而這樣的現象是中國政府所不樂見的「中國形象」。
不過,對於負面形象的隱憂,如果是從防止負面新聞擴大化的角度思考,暫時找幾個代罪羔羊,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達成「提升商品質量」的目的,反而在一次次出現黑心商品報導後,使得國際市場對中國商品失去信心。更嚴重的是,將會導致中國民眾寧願相信「紙餡包子」的存在,也不願相信「官方說法」。
總之,「紙餡包子」事件,不僅突顯中國大陸傳媒商業化後的「新聞失序」問題,更加嚴重打擊中國商品的形象、傳媒的可信度、以及更重要的政府公信力。
(本文由中央廣播電台《台灣觀點》節目提供,節目首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17時55分,網址為://www.rti.com.tw/)◇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