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佛塔的國度 緬甸話風情(四)

專政下的莊嚴

意文撰文 / 攝影

人氣 24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在他的《吾國吾民》中寫著:「生活對許多緬甸人而言,是相當艱苦的。然而,緬甸人民還是有一種非常寶貴的和平、寧靜美質,而這應該歸功於他們的宗教。」

文化特色 多佛塔、多廟、多和尚

緬甸的佛教文化悠久輝煌,緬甸人把他們擁有的物質上或心靈上最豐盛的東西,首先供給了神聖的佛和佛塔。寧可自己過著拮据的生活,將省吃儉用留下的錢,捐出來在維修、興建佛塔上。儘管名列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但緬甸任何一個佛教徒,卻都有「富足」的能力來修建佛塔。所以佛塔多、廟宇多、和尚多,是緬甸佛教文化的特色。


寫上各種祈願的募捐箱

緬甸人善良,樂善好施,謙恭有禮。宣佈獨立後,政府定佛教為國教,將「愛佛」和「愛國」的思想合二為一,得到人民的認同。在歷史上,緬甸人民和僧侶曾聯合起來,英勇地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統治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就是最佳明證。

緬甸,人們對僧侶是非常尊敬的,就是政府的官員也不例外。僧人在每天早上9點前搭乘公車免費。男出家眾身著赭紅架裟,女出家眾則穿粉紅架娑、磚紅褲子。緬甸佛教屬於南傳佛教,奉行剔除鬚髮、三衣一缽、托缽乞食、半月誦戒、過午不食、結夏安居,過著最接近二千五百年佛陀在世時的修行生活。僧侶們主要依靠寺院的募捐,生活有著嚴格戒律。


禮佛是生命中的大事

由於緬甸人將禮佛作為生命中最重大的事,所以有的寺院非常富裕。寺院中住著終生出家的和尚,還有暫時出家的和尚,以及利用閒散時間駐廟修行的居士。因此在路上望去,似乎到處都是穿袈裟的僧人,還有很多小和尚 。據不完全統計,全緬甸約有50萬名的僧人。


僧侶每天奉行佛陀時代的「過午不食」與「托缽乞食」,每天大清早入市上街,有供養僧人的人家早已準備好食物,奉入僧缽,讓僧侶帶回寺裡食用。





男子出家是家庭的盛事與榮耀

緬甸的每一個男子,在一生中至少會出家兩次,一次在孩提時代,一次在成年以 後,每次三、五或七天,最少為三天,男孩出家,是緬甸家庭的盛事與榮耀,送子當和尚是表示對佛祖的虔誠,他們相信會對自己的今生與來世更好,同時還為家人避厄、還願、祈福或增善緣等。


一般在9歲至12歲,緬甸男孩會第一次穿上袈裟,被父母送進廟裏參加短期出家,學習佛法、靜坐潛修、學習語文和其他知識,過著持缽、修學的生活。第二次出家一般大約在16至18歲時期。可以隨時剃度,隨時還俗,出家是緬甸一輩子不棄捨的功課。

每年春季時,正是男孩出家和女孩進廟行「紮耳朵禮」的時候。此時父母及和尚,就會帶著隆重打扮的,捧著供品,結隊敲敲打打地走出村莊,繞佛塔、入廟拜佛,氣氛熱烈。有些人也可依據自家的經濟情況,設宴款待親友昭告大家家中此一盛事。


行紮耳朵禮的車隊入佛塔拜佛

男人出家尚可還俗,而女人一旦出家,則終生不能還俗。因為婦女在輪迴中被認為是低下的性別,所以,緬甸的尼姑比起和尚來說,有8項另加的戒規要遵守。而且民眾供養和尚是熟飯,而供養尼姑則是生米。

緬甸人日常生活不離禮佛

緬人日常生活就是供養佛、法、僧。不燒香,而是供奉鮮花,在緬甸,佛教就是生活 。物質上貧窮的緬甸人,並不妨礙他們感受生命的愉悅,在簡單生活與虔誠禮佛以求來世的榮光中來回穿梭。他們真誠地信佛教的真諦,追求靈魂的純凈或人生的解脫,在現代世界中執著地保持著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探訪佛塔的國度  緬甸話風情(一)
探訪佛塔的國度  緬甸話風情(二)
探訪佛塔的國度  緬甸話風情(三)
台北三峽滿月圓森林輕旅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