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移民之路:二十多年的團圓路

標籤:

第一次聽說“移民”這個詞,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那時,我和老伴已經下鄉十多年,她的兄弟姐妹6人中有4人已定居美國。

有一次,老伴50多年沒見面的三哥回國講學,於是,我倆風塵僕僕地趕到北京,與他相聚,盡述別情,百感交集。在聊完了海外各家親人的情況之後,三哥突然說:“乾脆也給你們辦移民,咱們都在美國團聚算了……”這是我第一次聽到“移民”這個詞,也是我們一家數口人迢迢移民之路的開始。

兒子先行赴美深造

在我們開始辦理移民手續之後,考慮最多的是兒子在學業上繼續深造的問題。兒子在大學時學的是自動控制專業,當時已經畢業,正受聘於北京一所高校從事物理教學工作。在這次會面中,他三舅建議他申請美國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包括積極準備個人材料、抓緊時間寄給美國各所大學、辦理各種手續,而他本人返美後立即著手給我們申辦“第三優先”赴美。

不久,兒子就收到美國多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最後選擇了波士頓東北大學,因為他三舅就住在波士頓,兒子住在他家,一切都很方便。於是,我們便開始給兒子辦理出國手續。上世紀80年代初期,自費出國留學的人還不多。由於攜帶外幣數額的限制,兒子只帶了36美元就去了美國。兒子到了他鄉,各方面都非常努力,後來搬到了學校住,除了認真學習之外,還依靠打工掙來的錢交了學費,並且還清了他三舅和其他親友的資助,被評為“勤工儉學的典範”,他的事蹟還在學校校刊上刊登過。聽到這些消息,在國內的我們都備感欣慰。

兒子當時已經結婚,兒媳在醫院做實習醫生。為了讓他們避免長期兩地分居的狀況,我們便決定將兒媳也送到美國深造。經過我老伴二哥的幫助,她到了麻省理工學院一個實驗室工作,與兒子團圓,後來還考取了醫學博士。

退休後踏上陌生土地

有一天,從美國傳來一個喜訊,兒媳生了一個女孩,我們有了孫女!但是,由於經濟條件所限,兒子和兒媳雇不起保姆,只能讓孩子的外婆先赴美照看孫女。但赴美探親不能超過一年,這可是個難題。恰在這時,我們老兩口接到了美國領事館的通知,得知我們的移民申請已被批准,於是照顧第三代的任務,便自然地落在了我和老伴的身上。

我們老兩口退休後,我在太陽能研究所當顧問,老伴也返聘留在原單位工作。要辦理移民手續,必須有工作單位的介紹信,但老伴工作的上級單位不太願意讓她出國,希望挽留她在國內。於是,我們向有關單位反映了情況,經反復研究,才同意讓我們走。在此過程中,我們克服了很多困難,到處奔走,最後放棄了一些待遇條件,才領到各種介紹信。在順利通過美國駐華總領事館的審查和麵試後,我們終於可以走上移民之路了。

不久後我們就收到兒子在美國購妥的機票,準備行裝出發。那時還沒有直航班機,需要中途在三藩市入境,再飛往我們的目的地波士頓。到達三藩市後,機場的移民官員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並對我說:“美國歡迎你!我在護照上給你蓋了章後,你即可找工作,大約3周內,你便會收到正式綠卡和醫療保險了。”

我們總共坐了24個小時的飛機才到達波士頓。走出機場,看到前來迎接的親人,其中有年逾古稀的同輩人,也有下一代的年輕人,我們個個都熱淚盈眶。當我們到達當時兒子在溫森花園的公寓時,兒媳早已準備好豐盛的“宴會”。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小孫女,見到我們似乎並不感到陌生,還一個勁兒地沖我們笑。

女兒赴美又等9年

我和老伴安頓下來後,她開始負責照顧孫女的方方面面,我則承擔起炊事員的工作,每天為大家準備可口的飯菜。餘下的時間,我們就抓緊學習英語。當時的想法很明確,因為我們到了美國之後,只剩下女兒一家留在國內,如果我們能夠成功入籍,就能按照“第三優先公民已婚子女”的政策,為女兒女婿申請移民。

不知不覺,數年的時間過去了。兒子已換了工作,在新澤西州舉世聞名的貝爾實驗室擔任研究員;孫女也長大了,有時還用標準的英語發音,和我一起模擬入籍考試,訓練我的聽力和口語。不久,我順利通過了入籍筆試和麵試。按新州的規定,當天就領到了公民證。

入籍後的第二天,我就領到移民申請表格,由兒子做經濟擔保人,為我女兒辦理了移民手續,記得那是1998年9月。從那天起,我們天天盼著能收到入籍批准通知,一直到了2004年8月,我們終於盼來了移民局的批准函件,通知我們讓女兒一家等候面試。

可誰知一等又是3年!2007年7月上旬,我們在與女兒通電話時,才知道他們剛剛收到駐廣州的美國總領事館的通知,定於7月28日面試。整整9年的時間啊!就這樣一晃而過。

也是在今年7月,孫女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高中學業,收到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對我們這一家而言,這真是雙喜臨門!

每每回想起這16年來,與孫女朝夕相處,對女兒終日想念,總是感慨萬分。到了今天,我們一家終於團圓有期,終於走完了這長達二十多年的迢迢移民路。
文章來源:【看中國報導】

相關新聞
韓媒再報:趙承輝生母未中彈身亡
移民加拿大:別讓虛假記錄“絆”住腳
古巴宣布將政治審判波沙達
老母親移居美國的故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