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紀雲讚趙紫陽文章背後有文章?

人氣 11
標籤:

【大紀元7月21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東方2007年7月21日華盛頓報導)由一批中共退休高干為主出版的,被一些海外媒體稱為“中國大陸言論最大膽”的雜誌《炎黃春秋》最新一期,刊登了田紀雲的一篇文章,文章稱讚在六四天安門事件後被撤職並且被軟禁18年直到去世的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前國務院總理趙紫陽。由於公開稱讚趙紫陽的文章出現在中國共產黨即將在今年秋季召開十七大前這樣一個政治上非常敏感的時期,因此,這篇文章引起海內外中國問題觀察家和媒體的不同分析和解讀。

這篇文章是前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寫的,發表在《炎黃春秋》月刊的七月號。文章的題目是《國務院大院的記憶》。《炎黃春秋》近年來以言論大膽在中國大陸的文壇上獨樹一幟。

*資深官員 敢言刊物*

有觀察家指出,中國是一個官本位的國家,官大,資格老,說話就硬氣。辦《炎黃春秋》這本雜誌的很多中共退休老幹部,比現在掌權的胡錦濤,溫家寶資歷老得多。

例如田紀雲,早在1985年9月就在中共十二屆五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並且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時期已經是國務院副總理。

胡錦濤和溫家寶的資歷都沒有田紀雲老。 溫家寶直到1997年才從候補政治局委員扶正,成為正式的中央政治局委員。現在的中國黨政軍第一把手胡錦濤,在六四天安門事件期間只是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1992年才被鄧小平看中調進北京,並在十四大上被確立為接班人,同時成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炎黃春秋》雜誌社的社長杜導正,也非等閒之輩,他曾經擔任過國家新聞出版署的署長。《炎黃春秋》在2007年第7期刊發田紀雲的文章,說明這些中共老幹部對中共內部權力運作規律,對風險評估,早已經駕輕就熟。

*無官一身輕 反能說真話*

一些中國問題觀察家指出,很多中共老幹部,在退休之後,無官一身輕,經歷了從車水馬龍到門可羅雀的世態炎涼,反而在晚年敢說當年在位時不敢說,不便說,或不能說的真話。

田紀雲在他寫的《我在國務院大院的記憶》一文中, 回憶了自己在國務院內度過的十二個春秋,讚揚當年中南海國務院機關節儉、樸素、 任人唯賢的工作作風。 海外一些觀察家認為, 這是批評目前中國共產黨黨內幹部的普遍腐敗現象以及社會上瀰漫著的拜金主義奢靡之風。

*當局有所限制但未下重手*

香港《開放》雜誌主編金鐘在接受海外媒體採訪的時候說,即使是炎黃春秋的背景,田紀雲的文章,中國控制新聞媒體的有關單位也並非完全沒有動作,只是沒有像對中國青年報的冰點雜誌下那樣的重手,撤換總編,停刊整頓。

據金鐘瞭解,中國當局已經禁止《炎黃春秋》在網上發表這篇文章,並不准其他媒體轉載。到記者截稿的時候為止,炎黃春秋的網站上,只有六月號的內容,並沒有七月號的內容,也沒有關於田紀雲這篇文章的任何介紹。

目前居住在北京的中國獨立筆會主席,著名中國問題觀察家劉曉波對美國之音記者說,到目前為止,《炎黃春秋》雜誌沒有被停刊,也沒有關於出版者,編者和作者受到任何處分的消息。

在互聯網時代,禁止消息的自由流通,比抽刀斷水的難度更大。下面就根據從中國大陸通過互聯網流出來的田紀雲的文章,向聽眾朋友們介紹田紀雲談到趙紫陽的部份內容。

*譽美當年國務院*

田紀雲《我在國務院大院的記憶》一文中說:

“我12歲就參加了八路軍, 一直沒有機會受正規高等教育,我又無政治背景,且長期在邊遠的地方工作,於我, 中南海挺遙遠的。但是,歷史的大潮卻把我湧入了中南海。”

“從秘書室到副總理, 我在中南海紅牆裡度過了十二個春秋,這十二年給我留下的記憶太多太深刻了, 很多事使我終身難忘。在這裡, 我講講當年國務院機關的風氣。”  
 
“國務院辦公廳在周總理的長期熏陶下, 有著許多優良傳統。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四點: 

“第一, 辦公廳的工作人員來自四面八方,他們不欺生,不排外,沒有這幫那伙,同志關係比較融洽, 能夠很好的合作共事。在內部,包括行文,從總理到一般工作人員都以同志相稱, 從不叫官銜。”

田紀雲在文章中談到當時國務院的工作人員大家一起在大食堂吃飯, 大家一樣排隊買飯,唯一的特殊是秘書長們有個固定的飯桌,不要端著碗到處找位子。 這一下子就拉近了與工作人員的距離。   

田紀雲在懷念當年中國國務院機關風氣時感受最深的第二點是:“任人唯賢, 五湖四海。”田紀雲在文章中說, 他在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第一任期還兼任國務院秘書長和機關黨組書記時,主管幹部工作, 但從來沒有人到他哪裏跑官要官。
田紀雲感慨地說:“我主持研究提拔了那麼多局、部級幹部, 也從來沒有人請我吃過一頓飯,或者送點甚麼禮品,所謂“紅包”, 那時還沒有這個名詞。而且至今也沒聽說那時提起來的幹部,有哪個因腐敗而落馬的。  ”

田紀雲在懷念當年中國國務院機關風氣時感受最深的第三點是:“艱苦樸素的作風”:當時中國國務院機關是很節儉的。 比如,在國務院會議室開會喝茶收費。 八十年代初,與會人員喝一杯茶要放一毛錢,後來物價漲了,放兩毛,喝白開水不收錢。 有幾年,上午開會到十八點時可以吃一頓飯,但要收八毛錢,喝酒一杯收四毛。

*讚趙紫陽節儉*

田紀雲稱讚趙紫陽的一段敏感文字是在懷念國務院機關節儉的時候談到的。 田紀雲在文章中說:

“一九八六年,秘書長們商量, 把國務院常務會議室桌子換成了比較時尚的橢圓形會議桌, 第一次使用時趙紫陽就批評說, 國務院不要帶這個頭。所以當時其他會議室沒有再換會議桌。趙紫陽一貫倡導節儉, 反對舖張浪費,講排場。為了制止公費請客,曾明確規定, 公費請客只限『四菜一湯』。”

“他嚴格要求幹部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 自己首先身體力行,在位期間,從未對自己的住宅、辦公室大興土木購置貴重高檔用品, 一切從儉, 不浪費國家一分錢。”   

田紀雲懷念當年中國國務院機關風氣感受最深的第四點是:

“領導外出,輕車簡從,作風深入,求真務實。我在國務院副總理第一任期內, 多次陪同國務院主要領導去外地調研,輕車簡從,與陪同人員同坐一輛麵包車,談笑風生, 邊走邊談。經常途中停車,到群眾家裏、到工地現場、到車間班組看望群眾,瞭解情況, 獲得第一手材料。所到各地,不清道,不戒嚴,不搞花架子,不搞假現場, 不要地方當局事先導演。”

*智慧擦邊球*

一些海外媒體認為,田紀雲這是在打擦邊球並表現出傑出的政治智慧。

《亞洲時報》分析說:田紀雲在文中談到高度敏感人物、在六四後下台的趙紫陽,但卻有智有勇,完全懂得如何在體制容許的範圍下巧妙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亞洲時報》文章認為,說田紀雲有智慧,因為他在這篇《我在國務院大院的記憶》的文章裡,談的都是趙紫陽在主理國務院時期的德政,他談的是事而非人。稱讚中國國務院的優良作風,中宣部若要禁止,總是說不過去的;更何況,《炎黃春秋》雜誌的社長不是別人,正是已退休的國家新聞出版署前署長杜導正,他對哪些該是禁區,自然很熟悉;其後輩若要挑戰杜導正,恐怕非要很強的理由不可。

亞洲時報還分析說,田紀雲在文章裡還提到他擔任國務院秘書長時沒有幹部來“跑官”,當時國務院的幹部被提拔之後也沒有人送紅包,國務院領導外出,輕車簡從,作風深入,求真務實,所到各地,不清道,不戒嚴,不搞花架子。這些說法,顯然針對現在中國官場上的種種不良作風和腐敗現象。如果中宣部或者其他現任的幹部公開跳出來和田紀雲叫板,很容易落得“對號入座”的嘲諷。

 *平反先聲?政改前兆?*

很多海外觀察家在解讀這篇田紀雲談趙紫陽的文章時,並沒有聚焦在國務院辦公會議的那張辦公桌上,而是試圖從趙紫陽名字公開見諸報刊雜誌的後面,嗅出中共高層是否打算對趙紫陽重新評價,是否意味著胡溫打算為六四事件平反而釋放出試探氣球,是否預示著溫家寶在海外新聞界紛紛傳言要卸任前為他的老上司趙紫陽作點甚麼,甚至有觀察家提出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即將進行政治體制的改革。

台灣中國時報發表朱建陵的文章指出,《炎黃春秋》最近連續刊登一些鼓吹民主的文章,“可能與中共黨內近期的某些動向暗合。”自俞可平公開發表“民主是個好東西”文章之後,大陸各界討論民主的聲音越來越多、越來越大。此外,北京市委機關報《北京日報》日前轉載《炎黃春秋》上陸定一之子陸德的文章,也是一個風向標。

台灣中國時報的文章指出,由這些發展推測,“中共可能企圖在今秋的“十七大”推出比較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

*一派爭取民心 並非中央授意*

前普林斯頓大學中國學社執行主任,中國觀察網站主編陳奎德在接受美國之音記者採訪的時候說,他認為這篇文章,以及先前發表的謝韜的民主是個好東西的文章,說明中共上層關於民主和政改的爭論相當激烈。

“我看並不是對六四問題和趙紫陽問題有更新的,全面看法。現在中共上層兩派鬥爭相當激烈,某一個方面表示一個姿態,爭取民心的一種姿態。像《炎黃春秋》這類雜誌,不可能是得到中央的直接授意發表這樣的文章,但是《炎黃春秋》有很多老幹部的背景,所以比一般的雜誌的自由度要大一些。

“現在的情況,恐怕和黨內的基本態勢有關係。不一定是上邊直接的授意,但是下面一些退休的老幹部,根據目前的政治局勢判斷,這樣的尺度是可以出來的,果然也出來了。上面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果這篇文章沒有受到明顯的壓制,撤銷雜誌等,我想不會,我估計往下還會出現更多的讓大家覺得有些高興的文章出來。“

*試探當局包容度*

東方日報刊登松林的一篇文章認為,田紀雲文讚趙紫陽,醉翁之意不在酒。文章說,田紀雲的懷舊文章,“對趙紫陽任總理時國務院機關的清廉勤政風氣讚賞有加,字裡行間交織著懷舊綿綿與痛砭時弊的寓意。”

“一篇念舊之作本來沒甚麼了不起,但是作者曾位居要津,發表時間在十七大前,載體《炎黃春秋》又具黨內自由派色彩,文章背後的文章值得解讀。

“中共五年一度的黨代會是權力分配的平台,各種政治力量都會有所表現,其中有關趙紫陽的題目是逢「大」必炒的題材之一。一九九七年十五大前夕,出現了趙紫陽致大會的公開信。○二年十六大前,京滬十七省市近二百名人士聯署公開信,要求還趙紫陽公民自由。十七大召開在即,《炎黃春秋》刊登田紀雲的文章,使身已作古的趙紫陽再次成為京城的熱門政治話題之一。”

文章認為,醉翁之意不在酒,田紀雲讚趙,不但是借昔諷今,更是向當局試探十七大後的政治開明程度和包容度。

*言論管制弱化*

北京的著名獨立評論員,國際筆會中國分會會長劉曉波的分析是,田紀雲的文章,不能做從上到下的解讀,而是應該以從下到上的角度來觀察,看成是民間要求變革,要求為六四平反,要求為趙紫陽翻案的切實努力。

劉曉波指出:“我絕不相信這件事有官方的暗示或者是授意。肯定是田紀雲這個一向開明的幹部,而且也是趙紫陽非常重用的幹部,本人想這樣做,而《炎黃春秋》這本雜誌又願意發,而且我覺得田紀雲發表的這篇文章已經是字斟句酌了。這個東西並不反應出十七大要進行所謂政治體制的改革,因為真正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不需要做這些東西。我認為這都是作給外界看的花拳繡腿。現在連不封鎖互聯網都辦不到,還談甚麼政治體制改革。 ”

 劉曉波還在發表在海外互聯網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從新世紀開始,《炎黃春秋》就不斷地通過自發努力來測試中共言論管制的界限,不斷地發表離退休的黨內開明派的言論。”

劉曉波說,《炎黃春秋》之所以敢於並善於打擦邊球,就在於今日中國畢竟不是毛澤東時代了,無論是黨外還是黨內,價值多元化已是不爭的事實, 非黑即白的言論管制早已無法維繫,言論的灰色地帶不斷擴張,讓開明媒體、黨內民主派和自由知識份子能夠在打擦邊球的遊戲中生存下來,也讓中共言論管制效力不能不逐漸弱化。正是在民間的自發努力下,通過開明媒體的一次次突破言禁的嚐試,通過民間對打壓異見的一次次反抗,官方的言禁邊界才一點點退卻,民間的言論空間才一寸寸擴張。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田紀雲公開撰文讚趙紫陽「倡儉」
信息中心:田紀雲曾要求恢復趙紫陽自由
田紀雲曾要求放趙紫陽
田紀雲公開撰文讚揚趙紫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