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溪自然生態園區位於苗栗南庄的蓬萊村,以觀魚步道而聞名。這是一個政府結合社區民眾封溪護魚成功的故事。蓬萊溪,舊稱「南河」,為苗栗中港溪的上游,原本豐富的魚群資源,卻因濫捕而逐漸枯竭。民國九十年(2001年),南庄鄉公所正式公告實施封溪護魚計畫,蓬萊社區居民組織護溪巡邏隊,守護河川,使蓬萊溪的生態逐漸恢復穩定。
次年(2002年),蓬萊溪的護魚行動榮獲行政院舉辦的「魅力城鄉」的大獎「優質自然生態景觀獎」,因而聲名大躁,蓬萊溪一躍成為南庄鄉重要的觀光景點。蓬萊溪自然生態園區沿著蓬萊溪岸闢建了一條長約2.4公里的觀魚步道,隨著溪岸的地形,或鋪枕木,或架棧道,或鋪架木橋越過險阻,或利用溪邊石塊砌成簡易的石階。步道全程路況佳,走在其間,有溪流淙聲悅耳,有魚群悠遊悅目,可說是一條令人心曠神怡的觀魚步道。慢慢走,輕鬆遊,單趟約40分鐘即可走完。
枕木步道通往蓬萊溪。
蓬萊溪觀魚步道吸引不少遊客前來,入口處設有中型停車場,我今天就遇到兩輛遊覽車滿載遊客而來。不過遊覽車的遊客大多只是匆匆停留,走一小段觀魚步道,在溪畔看看魚而已。步道愈往上游走,遊客便漸漸稀少,反倒是可見儷影成雙的情侶坐在岸邊溪石上,拍照聊天,看魚看水,享受「魚水之歡」的樂趣。
觀魚解說牌
觀魚步道沿溪而行,所以沿途都可親近溪水。觀魚不需下水,站在步道或木橋上,就可以觀賞魚群悠遊的景象。步道的前段沿途還設置了觀魚的解說牌及照片,幫助遊客認識蓬萊溪裡常見的魚隻種類。解說牌以魚隻木雕為裝飾,相當精緻,也具有品味。可惜只有前段一小部份的解說牌保持完整,後面的解說牌則零零落落,不是木雕魚消失,就是魚圖片不見了。不知是自然災害,或是被人為掠奪?
我一路走到觀魚步道的終點,然後再原路折回,在途中找一處溪谷幽靜處,脫了鞋,腳泡水,靜坐溪石上觀賞魚群。我這幾年來在北台灣的山林旅行,有不少觀魚的經驗。觀魚之前,若能先做點功課,認識魚,叫得出魚的名字,這樣的觀魚時才會更有樂趣。
沿溪行,心曠神怡。
北台灣的河流有不少魚種,很難盡識,但只要記住幾種常見的魚,例如:粗首獵(俗名:溪哥、紅貓)、台灣鏟頷魚(俗名:苦花)、台灣馬口魚、台灣石賓(俗名:石斑)、台灣纓口鰍(俗名:石貼仔)、明潭吻鰕虎(俗名:狗甘仔)等,至少觀魚時,叫得出這幾種魚名,也會感到歡喜。
觀魚時,我會想將不同的魚隻都拍照存檔,但幾乎不可能成功,一來攝影器材的專業等級不夠,二來這些魚兒也不會乖乖擺pose讓你從容拍照。我曾經成功拍過鰍褐吻蝦虎(狗甘仔)。這種魚喜歡貼在水底,動作較遲緩,我與女兒在烏來桶后溪曾捕過十幾條狗甘仔,將魚兒捧在手上拍攝特寫。
至於其它的魚,如溪哥、苦花、石斑、台灣馬口等,都十分狡黠,根本難以捕獲。雖然沒有這些魚的照片,但拜網路之便利,可以在網路上輕易蒐尋到這些魚隻的照片,列印出圖片,然後仔細記住魚的特徵,則前往觀魚時,就會情不自禁地貼近水面,去辨識水裡游動魚兒的特徵。觀魚的樂趣便是在魚兒游來游去中能夠辨識出牠的身份。
七星鱧(俗稱:「姑呆」)(拍攝於磺嘴山翠翠谷)
我雖然喜歡蓬萊溪這條觀魚步道,但它並沒有給我有一種很驚艷的感覺,或許是因為我曾走過不少觀魚步道,而且不僅僅是在所謂的「觀魚步道」觀魚而已。我在登山的途中,隨處而遇的清澈小溪中,總是可以看見魚群自由自在地悠遊。溪裡有魚,本是天經地義的事,尤其是遊客稀少的山中小溪,隨處都可看見魚群悠游。而愈接近都市的溪流,則因汙染嚴重或遭濫捕而致使魚跡滅絕,不得不藉由封溪保護來加以復育。
我喜歡在溪邊觀魚,或許是來自於童年的經驗;每次溪邊觀魚時,總是特別有所感觸。我童年時住在台北市東區,我家門前就有小河。這條小河是屬於瑠公圳的圳道系統之一,灌溉了我家附近一帶的水田。小河裡,魚兒多,抓魚是童年快樂的記憶之一。我家門前的小河及附近的溪流池塘,常見魚種有大肚魚、鯽魚、蓋班鬥魚、泥鰍等,偶爾也會抓到「土虱」及鰻魚。
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種叫做「姑呆」(福佬話發音)的魚,特徵是尾巴有一顆黑色圓點。「姑呆」很有趣,牠的行為有點像鴕鳥,藏身時會將頭鑽進暗處,往往露出尾巴來。當我們看到露出的魚尾有一顆明顯的黑圓點,就知道有一條「姑呆」躲在這裡。將魚網撈進去,「姑呆」便可手到擒來。
「姑呆」的正式學名叫做什麼呢?我並不知道。長大以後,查網路資料,才知道「姑呆」的正式稱呼叫做「七星鱧」。小學畢業之後,我有三十年時間不曾再見過「姑呆」,直到兩年前(2004年),才終於又在台北近郊偶然看見一條「姑呆」魚。那是在磺嘴山生態保護區翠翠谷的沼澤小池裡。這條「姑呆」呆呆不動,我蹲在池旁用普通的數位相機輕易地捕捉到牠的身影。
蓬萊溪觀魚步道
倘若沒有磺嘴山生態保護區,我這輩子是否還有機會在台北再遇見「姑呆」呢?可能不會。台北市內的清溪小河就像青春小鳥般地一去不復返。台北市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工商發達,人口密集,市郊的農地逐漸消失,河川的汙染情況日漸嚴重,淡水河變為惡臭,基隆河成了「黑龍江」,市區內的溪圳幾乎都已加蓋,變成馬路,原本的溪流與水圳都成了地下臭水溝。
針對不同溪岸地形,步道展現各種不同風貌。
在北台灣的山林溪谷看見魚兒悠游,對我來說,漸習以為常,歡喜而已,不會感到興奮,但若是能在台北市內看見溪裡有魚兒悠游,那才值得興奮大書特書。這可能嗎?或許事在人為。二十幾年前,韓國人整治首都漢城(首爾)的漢江成功,當時台北人羡慕之餘,不禁感嘆:「韓國能,台灣為何不能?」於是整治淡水河、基隆河的聲浪響起。如今淡水、基隆兩河已勉強可通行遊艇,成為一條藍色公路。
接近步道終點,有一段棧道野薑花區。
近年來,韓國首都又大力整治「清溪川」,拆除清溪川上面的高架橋及地面道路,讓這條幾十年來已淪為地下臭水溝的河川重見天日,將它整治成為一條既清澈又美麗的河川。消息傳來,又一次讓台北人羡慕不已,開始有環保人士主張,在台北市大眾捷運網路系統逐漸完成之際,或許也應考慮折除新生北路高架橋及新生南路的大馬路,讓幾十年來淪為地下臭水溝的瑠公圳重見天日,恢復成為昔日的清澈圳水,有楊柳岸,有青草地,讓遊客漫步溪畔,欣賞魚兒悠遊的美景。韓國能,為何台灣不能?
以這幾年我在台北近郊旅行的經驗而言,我心中一直認為台北市極有潛力可發展成為亞洲最美麗的首都城市。台北盆地四周群山環繞,鬱鬱蒼蒼;盆地裡有淡水、基隆、新店等河流曲繞,郁郁盈盈;如此好山好水,如此麗質天生,只是幾十年的城市發展使河山蒙塵而已。執政者倘若能奮起,「待重頭,收拾舊山河」,或許終有一天,消失的「姑呆」會重返台北市。
旅記日期:2006.09.25 (寫於2006.10.03)
[交通資訊]
中山高下頭份交流道後,沿著台3線往三灣南行,過三灣國中再左轉124甲縣道往南庄方向,過南庄老街續往前行約十幾分鐘即抵可看見蓬萊溪自然生態園區入口的標誌及停車場。
行旅圖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www.tonyhuang.idv.tw/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