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金融危機 十年生聚教訓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6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淑琴台北二十六日綜合報導)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迄今滿十週年,當年因捍衛貨幣而耗盡外匯的亞洲國家,如今的經濟與金融體質皆有顯著進步。各國為避免歷史重演而累積龐大外匯儲備,還研議成立外匯儲備庫,聯手對抗國際熱錢。不過經濟學家卻對一味累積外匯儲備提出警告。

1997年7月2日,泰國在索羅斯等國際炒家狙擊下,被迫棄守緊釘美元匯率,改為浮動。泰銖聞訊狂貶,引爆亞洲金融危機。菲律賓、印尼與馬來西亞等有相同問題的國家相繼捲入風暴中心,最後蔓延全球。

僅半年時間,亞幣重貶30-50%,印尼盾受創最重,貶幅達70%以上;亞股下挫30-60%,亞洲經濟陷入嚴重衰退。

十年後,亞洲開發銀行發佈經濟展望,指日本和大洋洲以外亞洲地區今年經濟增長創11年來最高,今明兩年成長預估分別為7.6%與7.7%。

英國金融時報LEX專欄也指亞洲小虎又恢復生機。10年前瀕臨破產的南韓,今年第1季經濟10年首見連續16季擴張。

世界銀行的半年報指東亞經濟體不僅更富有,在全球扮演更為重要角色。東亞首席經濟學家布蘭姆哈特指出,當年很多人以為東亞恐步拉丁美洲後塵,失去十年的成長。

除經濟增長傲人外,金融體質轉強、外匯儲備攀升、經常帳順差擴大,印尼與馬來西亞等國信用評等也獲調升。風暴陰霾似已遠颺。

然而,經濟學家仍提醒亞洲國家正視經濟風險與挑戰。

雷曼兄弟5月18日發佈報告指出,亞洲仍面臨美國經濟成長減緩、全球風險意識攀升,及外資流入導致匯率升值等三大風險。

國際貨幣基金會 (IMF)亞太部門主管波頓6月5日應邀談亞洲金融危機十週年時表示,亞洲經濟仍可持續強勁成長,但需面對四大挑戰:成長的重新調整、生產與貿易模式的改變、資本流動加劇,及財富分配不均。

聯合國在其「2007年亞洲及太平洋區域經濟和社會概覽」報告也表示,金融風暴期間受創最重的印尼、南韓、泰國與菲律賓,恐再次受到資本突然外逃引發的貨幣危機衝擊。

當年各國為捍衛貨幣被迫向IMF求援,卻被高姿態要求執行嚴峻的經濟政策,導致惡化的經濟雪上加霜。印尼還爆發動亂,拉下強人蘇哈托總統。

為此,東協、日本、中國與南韓在2000年建立雙邊換匯機制,簽署所謂「清邁協議」,後來更擴大為多邊換匯協議,各國提撥外匯建立外匯儲備庫,避免10年前悲劇重演。

不過,紐約州美國聯邦準備銀行總裁蓋斯納表示,以為外匯儲備增加,防禦未來市場波動的力量就跟著提高的看法,已不適用。

亞銀首席經濟學家阿里指出,亞洲面臨的挑戰,事實上是外匯儲備過高及其長期負面影響。他強調,雖還不及危機的程度,但隨時間推移,將侵蝕成長與投資契機,這對東亞國家特別重要,因為這些國家的投資還沒恢復危機前的水準。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新興市場應採取靈活匯率制度,建立現代、監管良好、有競爭力的金融市場;亞洲國家則決定選擇有競爭力的匯率,出口導向經濟增長,與大規模累積外匯儲備。

亞洲國家在金融風暴後人為摜壓匯率,刺激出口,帶動經濟成長,外匯儲備竄至新高,導致經濟更加仰賴出口,恐怕只是埋下另一波危機的種子。

摩根士丹利首席全球經濟學家羅奇指出,過於聚焦匯率,恐使得新興國家忽略其他風險。亞洲下波危機絕對和上次不一樣。

相關新聞
中銀指日圓套息為金融市場波動新根源
呂秀蓮:金融危機政院有責任 全民買單不合理
人民幣大幅增值是福是禍?
亞洲擬集中外匯儲備應對金融危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