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告別狀元情結

傅國湧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6月25日訊】長達1300年科舉製造成了中國人的狀元情結,這種情結並沒有隨著一百多年前科舉制的謝幕而終結,「高考狀元」這個說法就是很好的見證。前不久,中國校友會網、《大學》雜誌和《21世紀人才報》聯合發佈了一份《1999—2006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這項調查歷時8個月,對全國各省、市、區(除西藏、港澳台以外)的560位「高考狀元」作了全面的調查和研究,這在中國可能還是第一次。高考成績排行第一者,被稱為「高考狀元」,他們是北大、清華等內地名校乃至香港名校爭奪的對象。但是,主持這次調查的中南大學教授蔡言厚等人發現,所謂「高考狀元」未必能成為社會的頂尖人才,在跨出大學校門之後能不能成為社會精英,與高考成績排名無關。他們在調查報告中說:「最成功的人,一般在中學階段成績在班中第十名左右,而不是第一名。當然,更重要的一點,他們有冒險精神,絕對不是只懂解題、不懂思考的書獃子。」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科舉制之下,考取狀元就是取得功名富貴,實現人生夢想的捷徑,狀元頭銜之所以光華四射,乃是因為狀元背後的實際利益。我們這個民族是很世故的,對於那些並不能帶來多少實際好處的虛幻光環從來都不太在意,我們的目光向來很難超越塵世,去關懷更遠、更深的問題。從這次調查可以看到,經濟管理類等專業是「高考狀元」的首選專業,比例高達33.46%,較少有人選擇對國家、民族、社會有重大影響的基礎專業。由此不難想見,多數「高考狀元」選專業的時候,都是非常務實的,這種選擇未必是從興趣、愛好、特長出發的,我們不能想像33.46%的高考狀元發自內心地喜歡經濟管理,這種不約而同表明,在一個一邊倒的經濟化時代裡,人們的選擇空間事實上是極為有限的。在活生生的現實面前,人們不得不放棄任何非經濟的、不切實際的考慮,老老實實地選一個最有前途的專業,哪怕自己對這個專業毫無興趣,壓根就不適合學這個專業,也在所不惜。對於他們而言,因為挾高考成績排名的絕對優勢,在選擇學校和專業時客觀上本來是相當自由的,但是受制於整個社會的普遍趨勢、也就是大環境,他們在主觀上並沒有多少自由。所以我們看到在1999——2006年的高考文科狀元中,有22.44%的人選擇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21.78%的人選擇了北大經濟學院,兩者合計超過了44%。

高考狀元的光環轉瞬即逝,一旦步入大學的門檻,和其他同學實際上處於了同一個起點了,開始新一輪的賽跑,誰能夠跑得更好,並不取決於高考成績的名次;在走出大學校門之後,面對激烈而無情的競爭,面對與紙上的考卷截然不同的複雜社會,高考狀元昔日善於應試的那一套完全失去了用武之地,這個時候,優勢可能就變成了劣勢,很可能產生強烈的失落感,面臨心理的失衡。「第十名」現象表明,這個社會不需要高度重視高考狀元,不要老是把目光鎖定在考試成績的名次上。即使在科舉時代,大多數的狀元也都是沒有甚麼作為的,以清代出狀元最多的省份江蘇為例,幾百年間江蘇大概產生了49個狀元,真正對這個國家有大貢獻、造福社會、名垂後世的也就是張謇一人,其他的狀元,連姓名都已被忘記得差不多了。

當「知識改變命運」開始受到質疑,大學的弊病紛紛暴露出來時,有人說大學已經從神壇上走下來,這份高考狀元的調查報告也為我們重新看待狀元情結提供了了第一手的材料。如何以平常心看待考試成績的排名,逐漸淡化高考狀元之類的說法,從上千年的狀元情結裡解放出來,從而以更開放的視野、更開闊的心態去關注青少年的成長,我們的社會確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說到底,無論是過去科舉制下的狀元,還是今天高考制度下的狀元,都只是一種考試體制的產物,而任何一種考試體制總有其局限性。高考狀元在成為狀元之後同樣要應對社會人生的其他考驗,最終能不能造就自己,更好地服務社會,都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一次高考僅僅只能代表一次高考,或者說是人生無數各不相同的考試當中的一次,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比這一次高考更重要的事情呢。對個人而言,如果陷入狀元情結中不能自拔,沾沾自喜,以為天下已成囊中之物,甚至傍著剎那的光環睡大覺,那注定了是沒有出息的。對中華民族來說,告別狀元情結,應該是時候了,一個現代社會是屬於所有普通人的社會,在現代尺度下,狀元也不過是一個普通人,並不是有三頭六臂、千里眼、順風耳。告別狀元情結,從根本上說,也是與古代告別。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中國考生:為大學裡的一席之地而戰
港校內地招生火爆 兩種制度的衝擊
許願、沾聖水:高考前的尊孔變味
湖南近百萬人遭洪災 高考生翻牆出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