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良好教育的價格是什麽?

【大紀元6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田清、韓薇編譯報導)作為一個高度商業化的城市,香港具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市場,不過沒有什麼比進入香港國際中小學的債券交易市場讓人更為熱衷的了。這些無息債券的發行主要是用來支付建設費或其他成本,購買這些債券的是急慾為孩子盡最大努力的父母,或是想要吸引最優秀員工的僱主,而債券價格則取決於香港的經濟波動。

近日《經濟學人》以「一個值得一百萬元的問題」(The $1m question)為題撰文對香港教育的債券交易問題作了報導。

文章說,最近香港國際學校的入學機會變得越來越珍貴。香港搭上中國經濟的順風車,吸引了許多海外華人或有錢的大陸人士將之子女送入這些國際學校。與此同時,看到因為1997年回歸中國後英文教學惡化,本地有錢人卻放棄就讀本地學校。這不止是有錢人的顧慮,本月初,一小群不富裕的居港南亞人士在市中心遊行,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英文教學,他們說必須參加中文教學讓孩子們很痛苦。

需求很高,供給有限,結果一如預期:價格上漲。2004年最熱門的漢基國際學校的債券賣到60萬港幣,折合7萬7千美元。6月9號南華早報頭版大幅報導某個家庭以一百萬港元買了債券,之後把孩子送進一年級就讀。雖然沒有如此引人注目,但其他國際學校的債券價格也同樣上漲。

每所學校對待債券的方式並不相同。漢基國際學校強調他們的債券並不保證入學機會。申請人要參加成績評定考試,有些債券持有人被拒絕,而有些非債券持有人則被接受。不過持有人一定覺得他們的孩子獲得一些優勢。受到美國人歡迎的香港國際學校給債券持有人更多的權利。如果申請人符合學校的標準,持有債券可以使他優先入學。大部份學校的處理方式是在這兩種方式之間。

所有的國際學校的各年級都有長長的等待名單。所以有些企業就為他們的員工囤積債券——有些外國人士因為找不到孩子可以就讀的學校而拒絕在香港工作。這些債券可再出售,有些情況下可與學校分享利潤。或者是像兩年前香港國際學校買回所有的債券,然後以更高的價格重新發行,很像企業營運狀況良好時的作法。

即使如此,債券制度並不透明——債券持有人與被接受學生的比例並不清楚。可以理解,學校對於公佈金錢和入學之間的尷尬關係是很敏感的。在任何地方為教育籌錢都是個挑戰,與價格昂貴的英國私立學校,或是父母的「貢獻」通常可以和債券獲得相同好處,但與沒有市場指標價值的美國學校相比,香港的制度更有利。香港的學校債券價格傳送了兩個訊息:好的教育是有市場的;有些人是付得起錢受更好教育的。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大學赴中國招生 台灣教部:配套完善再談
香港分析員預料中國今年至少再升息兩次
《經濟學人》:中共在亞洲的賭博
留學美國:高等院校資格認證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