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房地產市場陰雲未散 拖累經濟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6月15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木風2007年6月14日華盛頓報導)最新的經濟數據顯示,美國的房地產市場的問題依然嚴重,通脹壓力也在上漲。專家估計,今年美國經濟會保持溫和增長,但通貨膨脹的走向將具有關鍵的作用。

星期四出台的經濟數據讓人們感到房地產市場的陰雲並沒有散去,還在繼續拖累著經濟增長步伐。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房貸銀行協會報告說,因房主失去還貸能力而被銀行沒收的房屋的數量在繼續增加。第一季度,這類貸款在全部貸款中(包括優級貸款和次級貸款)所佔的比例從去年第四季度的1.19%上升到1.28%,高於1990年以來的平均值1.1%。其中,涉及的次級房貸上升到五年來的最高點,2.43%,高於上個季度的2%;而涉及優級房貸的數量上升到歷史新高0.25%。

報告說,在所有貸款中,有4.84%的貸款不能夠按時付賬,這個數字比上個季度的4.95%稍有下降。而美國5月份喪失抵押住房贖回權的數量比4月份上升了19%,比去年同期猛增了90%。

*殃及金融業*

房貸市場的問題對企業的影響也在繼續發展,幾家主要的金融機構星期四都報告說,房貸市場的問題給它們上個季度的盈利造成很大的影響。

華爾街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公司第二季度的盈利下降33%,公司淨收入從一年前的5.4億美元下滑到3.6億美元。世界最大的證券公司高盛集團的淨收入只增長了一個百分點,大大低於分析師們的預期。此外,美國第二大房貸公司Freddie Mac今年第一季度公司淨虧損2.1億美元,而去年同期,這家公司獲得淨利潤20億美元。

*兇中有吉*

不過,紐約民間研究機構“會議委員會”的高級經濟師肯.格德斯坦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時候表示,由於利率走高,貸款發放收緊,房貸違約和銀行沒收房屋的數量增加都在預料之中。但總的來看,格德斯坦認為,房屋市場的情況並沒有進一步惡化。

“正如我們預料的那樣,房屋市場的問題不是在惡化,雖然被沒收的房子數量增加了。這當然不好。不過,這都是已經發生了的情況。房屋市場不是在繼續下滑。新的數據還顯示,房貸申請在增加,蓋房許可的數量和新房動工率都有所增加。今年夏季估計這些數據也不會變得更糟。好的消息是,就房屋銷售和房屋建築來看,很可能已經疲軟到了谷底,今後會開始緩慢的回升。”

在經濟研究機構中,現在有不少專家對房地產市場的狀況的評估跟格德斯坦的看法比較接近,認為,隨著房地產市場最糟糕的時候的過去,這塊市場對經濟增長的拖累將逐步減小。 從第二季度起,經濟正在恢復增長的力度。

美國全國房地產協會在這個月發表的預測報告說,今年新房銷售可能會下降18%,跟去年持平。但二手房銷售將會從去年的下降8.5%減緩到4.6%。

*經濟增長2%?*

儘管如此,專家們依然認為,今年的經濟增長不大可能趕上去年,出現2%的溫和增長的可能性最大。A.G.埃德華滋證券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加里.薩耶對美國之音表示,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和油價的走高等因素還在發揮作用,制約著經濟增長。

“第二季度會比第一季度好。但是,我覺得我們不會看到經濟出現強勁反彈。疲軟的狀況不會馬上消失。最好是等到第二季度的數據出來之後,看到上半年的準確數字可能會對全年有一個較為明確的估計。

“不利的因素包括,第一季度需求減弱,企業庫存下降,製造業活動放慢。綜合來看,就是美聯儲昨天發表的褐皮書的結論–溫和增長。會議委員會公佈的世界經濟先導指數也顯示,今年經濟增長可能會放緩。”

*薩耶:經濟走勢取決於通脹*

薩耶認為,從現在看,對美國經濟增長影響最大的因素有兩個,一是房地產市場,二是通貨膨脹壓力。而通脹壓力的威脅可能更大一點。會議委員會的經濟師格德斯坦也認為,通脹的走勢將決定今年經濟增長的方向。他對美國之音說:

“通脹往哪走?不外兩個方向。一,也是我估計會走的方向,就是企業能夠順利地提高產品的價格,來補償能源價格和勞動成本的上漲。如果是這樣,經濟就會繼續緩慢增長,而不是進一步減緩。當然,通脹就會高一些,所以美聯儲下一步是加息。另一種情況,最糟糕,就是企業不能夠提高價格,那麼,它們就必須縮小生產規模,結果導致經濟進一步疲軟。”

格德斯坦指出,風險不是房地產市場,而是通脹太低,企業無法承擔生產成本的上漲而導致的衰退。

星期四,政府公佈的五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為0.9%,大大高於專家預測的0.6%。而核心指數的增幅為0.2%,跟預測相符。生產者價格指數反映的是通貨膨脹在生產領域的表現,而將在星期五公佈的消費者價格指數反映的是通貨膨脹在消費領域的表現,也是美聯儲更為重視的一個數字。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美國今年房產銷售將下跌 4.6%
【圖片新聞】韓美房地產協會在法拉盛舉辦第五屆房地產博覽會
孫勇房地產專欄:費城房市07’年第一季度穩中見漲
農村蓋田園住宅 張金鶚:都會房價長期將趨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