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27日報導】中國一胎化政策專題報導(四)(中央社記者張銘坤北京特稿)在北京生活一段時間的外國人或台灣人多會注意到一個奇特的現象:北京街頭儘管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但很少有孩童的蹤影,尤其是在商業區,簡直形同是「沒有小朋友的世界」,不禁讓人納悶「北京小孩都跑那裡去了呢?」
不過,當拿這個問題去問北京人,他們會說,「小孩很多啊!去幼兒園就看得到」。也有人回答說,「小孩功課很多,不是在學校就是在家裡,很少會出來在大街上」。反正北京人看起來很習慣「一胎化」的社會,外人覺得北京小孩少,北京人似乎一點都不覺得。
事實上根據統計,北京的出生率確實是走低,幼童人數日減。北京戶籍人數大約是一千兩百萬人,從一九九二年起,北京的新生嬰兒數大約保持在每年七萬人左右,而在一九九零年之前的十年裡,原本一直保持在十萬至十一萬左右。
到了二零零六年,據統計,北京新生兒數目是六萬三千四百九十八人,出生率降至千分之五點三四,扣掉死亡人口,人口自然增長數只有七百三十一人,自然增長率只有千分之零點零六,幾近是「零成長」。
台灣的出生率已算是偏低,和台灣對比,北京新生的嬰兒顯得更少。台灣主計處統計顯示,二零零六年出生嬰兒二十萬四千人,出生率為千分之九。台灣人口兩千三百萬人,北京人口一千兩百萬人,即使照台灣的出生低標準,北京起碼得多生三、四萬名嬰兒。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時殷弘說,中國城市裡的人很多人是在國家機關、單位裡工作,如果違反計畫生育政策,多生一個小孩,不是被開除,就是被重罰導致難以維生。他在大學裡教了二十幾年書,同系的同事沒有一個人「超生」。
他說,城裡的人大部分也不想生,覺得多生一個小孩,就要多負擔小孩的養育費用、上學學費,會使家裡經濟顯得吃力,城市人「一個子女」的家庭模式早已牢牢確立。
福建省龍岩市的律師邱建東表示,為了「民族高素質」,還是應該要實施計畫生育。他說,去年他的兒子剛剛從澳門大學畢業,如果生兩個孩子,就沒辦法培養孩子到境外讀書,只能唸中國境內的大學,如果再多生說不定連中國境內大學都供不起。
在經濟因素的制約下,不只本地人只生一個,不少外來到城市打工的人也自動「一胎化」。原籍河南在北京賣水果的失業鐵道工人李先生抱著熟睡的三歲兒子,跟記者大吐失業生活困苦的宭境,記者問他會想生第二個嗎?他馬上答說,「不生第二個,養不上啊,太窮了,連一個都養不了」。
七十歲來自遼寧的李老太太自己前後生了四個女兒,問起她對有人為生男孩「超生」的看法,她說,「兒子也沒用啊,兒子結婚後,買房子、生活都要花錢,不啃你、不花你的就不錯了」。她說,現在的人「生一個就拉倒」。
從中國城市出生率持續下降的現象,可以看出一旦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中國城市也會和世界上其他進步的城市一樣,不必大費周章以公權力強制,父母就自動自發「一胎化」。這正如在一九七四年聯合國第一屆人口大會上,印度代表團團長所說,「發展是最好的避孕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