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與?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於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當秦之世,而滅六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可不復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於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後,稍剖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音: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備之外。
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於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因於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負蓋世之才,其於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於此,而禍興於彼,終至於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良醫之子,多死於病;良巫之子,多死於鬼;彼豈工於活人而拙於活己之子哉?乃工於謀人而拙於謀天也。
古之聖人,知天下後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惟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夫苟不能自結於天,而欲以區區之智,籠絡當世之務,而必後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也,而豈天道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釋】
變封建而為郡縣:周採封建制度。王者以爵土分封諸侯。其後秦統一天下,廢封建,置郡縣,分海內為三十六郡。
兵革:兵器及甲冑等軍械裝備。亦引申指軍旅、軍事、戰爭或兵將等。
隴畝:田畝。
社稷:社為土神,稷為穀神,皆天子諸侯之所祭。引申為國家之意。
懲:警戒、教訓。
庶孽:庶,長男以外的兒子。孽,妾所生的兒子。此指眾子。
七國:指漢孝景帝時,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印、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七國。
武宣:武帝、宣帝。
王莽:字巨君,漢東平陵(今山東歷城縣東)人。孝元皇后的姪兒。先為大司馬,以恭儉收人望,平帝立,元后臨朝稱制,委政於莽,號安漢公。後假禪讓之名,篡漢自立,國號新,法令煩苛,光武起兵討之,王莽兵敗被殺,在位十五年。
光武之懲哀平:哀平,哀帝、平帝。謂光武過懲前漢權落貴戚之弊,不任三公以事,而政歸臺閣。
魏之懲漢:言曹丕以漢多外戚之禍為戒。
晉之懲魏:言司馬炎鑒於魏之孤立,大封宗室於要地,致肇八王之亂。又去州郡武備,召五胡之亂。
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唐太宗,即李世民,唐高祖之子,在位二十二年。武氏,名瞾。有傳秘記云:唐三世之後,女主武氏代有天下。上問太史令李淳風,對曰:「其人已在陛下宮中。不過三十年,當王天下,殺唐子孫殆盡。」上曰:「疑似者盡殺之何如?」對曰:「所命,人不能違也。」事見資治通鑑。
宋太祖見五代方鎮之足以制其君:宋太祖,姓趙,名匡胤。五代,指梁、唐、晉、漢、周。方鎮,統領兵權,駐節州郡,如唐之節度使。
盡釋其兵權:宋太祖建隆二年,召諸鎮節度,會於京師,賜第留之,分命朝廷文臣出守列郡,自此藩鎮割據之禍除。
子孫之困於夷狄:北宋有遼夏為患。靖康二年,金兵陷汴京,擄徽、欽二帝,北宋王。南宋,向金稱臣,卒為蒙古所滅。
赤子:初生之嬰兒。
【作者簡介】
方孝孺(1357~1402年),字希直,又字希古,浙江寧波寧海人。其書齋名遜志,蜀獻王改為正學,故世稱正學先生。
方孝孺為送濂的學生,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惠帝時,任侍講學士,朝廷的政令多出自其手。建文四年,燕王棣攻陷南京,即帝位,是為明成祖,方孝孺被捕下獄,成祖派使請他擬寫詔書,方孝孺不從,被殺,享年四十六。四庫全書總目評論他的文章為:「孝孺學術醇正,而文章乃縱橫豪放,頗入東坡、龍川之間。」著有遜志齋集、希古堂稿等書。
更多資料請參考://www.tvsmo.com/b5/6/1/18/n1187523.htm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