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26日訊】前天(五月二十三日),在華盛頓舉行為期兩天的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落下帷幕。美國財政部鮑爾森和中國副總理吳儀在結束以上都稱這次對話具有積極的成果。遺憾的是,無論是在華盛頓還是在北京,他們的結論似乎並沒有得到中立的觀察家們的呼應。甚至連美國總統布什在對話結束的第二天會見吳儀時,除了禮節性地表示說話有積極意義之外,也沒有對對話的成果給以任何溢美之詞。相反,他倒是直截了當地表示美國仍然一如既往地對中國方面在人民幣幣值問題上的僵硬立場表示不滿。
與其說這次對話是一次實質性的談判,倒不如說它更多地是一道務虛的程式。雙方除了一再重複對話比對抗要好之類的套話之外,並沒有給絕大多數美中經濟貿易關係的利益攸關方和經濟觀察家們交出令人信服的答卷。不錯,美國的證券業和美中兩國的航空業似乎都會得到一些好處,但是與美中兩國之間存在的巨大的貿易摩擦相比,得到利益的群體實在太小,他們得到的好處也實在太微不足道。
從表面上看,美國是明顯的輸家;中國似乎是贏家。因為美方希望得到的一項也沒有得到;而中方不希望讓步的一項也沒有讓步。但是,實際上中國也並沒有贏。這是因為中國在談判中堅持不作讓步的那些問題,對中國的損害並不比對美國的損害小。所以說,此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實際上不僅沒有實現“雙贏”,甚至也沒有實現“單贏”。
在對華經濟關係上,美國人最關心的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中國政府利用非經濟手段操縱人民幣匯率、人為的壓低人民幣的匯率,從而使得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不正常的低價格優勢;二是中國政府仍然用各種方式對出口企業和出口產品進行補貼,這一做法明顯地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關於禁止政府對出口商品進行補貼的協議。美方認為,作為一個貿易大國,中國的這些做法既不公正又不合法,不僅對形成美中之間的巨大貿易不平衡有重要的影響,而且對美國的生產商和就業局勢構也成了損害。
中國方面並沒有否認雙方巨額貿易不平衡的存在,只是強調人民幣匯率問題並非是造成美國本身的巨大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當然,這一說法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在美國現有的高消費、低儲蓄的經濟結構下,雖然人民幣升值可能會減少美國對中國的直接貿易逆差,但是中國退出的低端產品市場並不一定能夠給美國生產商和就業者帶來多大的好處,因為其他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很可能取代中國在美國市場上的地位。
問題是,中國的解釋在邏輯上具有兩個明顯的弱點。第一個弱點是,它的解釋是建立在虛擬的基礎之上的。不錯,人民幣升值和取消貿易補貼對美國經濟的正面影響可能會使有限的。問題是,中國無法證明美國完全不能從中得到利益。正常人做事的邏輯應當是,只要有得到好處的可能,哪怕是可能性很低,但是只要它來得正當,就因該理直氣壯地去爭取這個好處。這個邏輯對個人適用,對一個國家也同樣適用。正因為如此,美國方面才不依不饒。
中國的解釋的第二個弱點是他沒有能夠回答美國對中國做法的公正性和合法性的質疑。中國對出口企業和商品的補貼是明明白白存在的。例如,中國政府對產品出口超過一定比例的企業,在公司利得稅上是有優惠的。這一做法直接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協定。正因為如此,美國、歐洲、日本甚至一些第三世界國家才多次依據合法程式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正式的申述。
中國對美國指責的回答等於是說,我做得可能不對,但是即使我改正了,你也得不到多少好處,所以就讓我繼續錯下去吧。這個邏輯,對於只是將法治當作花瓶的中國政府來說是在自然也不過了。但是要以此來令世界信服,恐怕不太容易。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