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文化課教材(高級):陳遺因孝得命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84
【字號】    
   標籤: tags: ,

【原文】
吳郡(1)陳遺(2),家至孝,母好食鐺底(3)焦飯。遺作郡主簿(4),恆裝一囊,每煮食,輒(5)貯錄(6)焦飯,歸以遺(7)母。後值(8)孫恩(9)賊(10)出吳郡,袁府君(11)即日便征,遺以聚斂(12)得數斗焦飯,未展(13)歸家,遂帶以從軍。戰於滬瀆(14),敗,軍人潰散(15),逃走山澤(16),皆多餓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17)之報也。(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註釋】
(1)吳郡:古郡名,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吳縣),所管轄區域約是現今蘇南、浙北、上海一帶。
(2)陳遺:東晉末年人,少為郡吏,以孝聞名。
(3)鐺底:鍋底。
(4)主簿:古代郡縣等官署中掌管文書機要、主辦事務的官吏。
(5)輒:總是。
(6)貯錄:貯存收藏。
(7)遺:贈送。
(8)值:適逢。
(9)孫恩:(?-402):字靈秀,東晉末琅邪(今山東省諸城縣)人。信奉五斗米道,率領農民造反。
(10)賊:古人對造反者的蔑稱。
(11)袁府君:即袁山松,陳郡(今河南省淮陽縣)人。少有才名,著《後漢書》百卷。孫恩作亂時,袁山松為吳郡太守,守滬瀆,城被攻陷後被害。
(12)聚斂:收集。
(13)未展:來不及。
(14)滬瀆:古人稱松江的下游近海處(今上海市東北)為滬瀆。
(15)潰散:潰亂逃散。
(16)山澤:山林湖澤。
(17)純孝:非常盡心孝順。

【語譯】
吳郡的陳遺在家裡對母親非常孝順。他的母親很喜歡吃焦鍋巴。陳遺在郡府擔任主簿時,隨身都會帶著一個袋子,每次郡府煮飯後,就用來存放焦鍋巴,回家時送給母親吃。

後來,遇到孫恩反叛,攻向吳郡,太守袁山松當日就出兵征剿,陳遺平日收集的數斗鍋巴,還來不及拿回家,就只好帶著它,跟軍隊一起走。在滬瀆與敵人開戰,結果戰敗了,士兵潰亂逃散,逃到山林湖澤之中,大多都餓死了,只有陳遺因有鍋巴而存活下來。

當時的人都認為這是因為他的孝心而得到的善報。

【研析】
俗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做兒女的本份,也是中國優良的傳統美德。「孝」的定義是什麼?許多的聖賢書提及「孝」的具體作法,如:父母在,不遠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黃香替父親煨暖被窩;漢文帝先親嘗母親所吃的藥,細心照顧生病的母親等等。所以,「孝」有許多不同的表達方式,不一定要給父母榮華富貴才是所謂的「孝」。

故事中的陳遺,知道母親愛吃鍋巴,就惦記在心,餐餐為母親收集鍋巴,這種舉動,看似容易,但能時時謹記在心,且持之以恆,是相當的不容易。孝順父母要及時,千萬不要到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才後悔,已來不及。父母在養育子女過程,付出許多的愛心、耐心及關心,無怨無悔;同樣的,為人子女的,長大後,也應該以愛心、耐心及關心去關愛及照顧父母,以為回報。

這則故事,除了讚揚陳遺的孝行,足為我們的典範之外,故事的後段也延伸到善有善報的因果論。因陳遺的孝行,讓他能在戰爭中,不同於大多數同胞最後餓死的際遇,而靠著吃原要存給母親的鍋巴,幸運的存活下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論,在道德淪喪的現今社會中,尤其顯得重要,如果人人都只看到個人眼前的利益,做奸犯科,不計後果,那麼即使是制定再多的嚴苛法律,也無法有效改善社會的治安與風氣;但是如果人人都能夠嚴以律己,從「心」做起,以道德規範作為每個人的行為準則,那麼社會將會自然而然呈現和諧與良善。
【延伸思考】
1、你知道你的母親平常喜歡吃什麼嗎?你有常買給母親嗎?
2、你覺得孝順父母的方式有那些?你都有做到嗎?那些有做到,那些需要加強?
3、你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嗎?試舉發生在你週遭的真實例子。

參考書目:
1、《新譯世說新語》 三民書局,1996年
2、【解讀經典】世說新語 中華書局,2004年
3、《世說新語》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轉載自:〈正見網〉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子曰:「弟子入則孝(1),出則弟(2),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3)。行有餘力,則以學文(4)。」 (《論語•學而第一》)
  •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1)。」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論語》•公冶長第五)
  •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1)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2)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3)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4),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4)之養,猶為不孝也。」
  • 【原文】:子夏(1)曰:「賢賢(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第一》)
  •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1)諸(2)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3)也,非爾(4)所及也。」(《論語•公冶長第五》)
  •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2),五十而知天命(3),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4)。」 (《論語•為政第二》)
  • 荀巨伯(1)遠看友人疾,值(2)胡賊(3)攻郡,友人語(4)巨伯曰:「吾今死矣,子(5)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6)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7)何男子,而敢獨止(8)?」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9)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10)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11)而還,一郡並獲全(12)。
  • 齊景公(1)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2)而問之曰:「今日寡人(3)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4)所謂之不祥也?」晏子曰:「國有三不祥,是(5)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6)為不祥也!」(出自《說苑》)
  • 本文選自《山海經•海內經》。《山海經》,共十八篇,以「山」和「海」為綱領,記述各地山川風物、神話傳說等。是中國最早的人文地理志,也是收集古代地方神話傳說最豐富的書籍。這一段講述了上古有關「洪水」的神話及鯀禹治水的傳說。
  • 管仲,春秋時齊國的名相,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的霸主。鮑叔牙,又稱鮑叔,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