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借余,余因得偏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音:赤舵),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忻(音:心)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音:切)曳屣((音:喜),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音:軍)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音:映)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音:秀),燁(音:業)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音:茂)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余者乎?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譔(音:撰)長書以為贄(音:至),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怡;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本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
【註釋】
東陽:浙江今縣。
馬生:名則君,太學生。
硯冰堅:指硯水結成冰。
先達:有道德學問的前輩。
降:此處為溫和之意。
辭色:說話的態度。
叱咄:怒聲。
屣:鞋子。
皸裂: 皮膚因寒冷、乾燥而破裂。
媵:本為女僕,此處用作「妻」的謙辭。
逆旅:旅館、客舍。
綺繡:五彩華麗的絲織品。
容臭:臭,為芬芳香物;容臭,為用一小囊,將香物裝在裡面,所以稱香囊為容臭。
燁然:光彩鮮明的樣子。
蘊袍:舊袍。
耄:年老。
預:參與。
縣官:舊稱皇帝為縣官,此處作「政府」之意。
廩稍:官吏的糧食、俸祿。
流輩:同類、同輩。
譔:著述。
贄:初次見面時所送的禮物。
詆:譴責、抨擊。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381年),字景濂,號潛溪,又號玄真子,浙江省浦江縣人,明初文學家。
宋濂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
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治制誥。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現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區),途中病死於夔州(現在重慶奉節)。
在中國文學史上,宋濂與劉基、高啟並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以繼承儒家道統為己任,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敍性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