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16日訊】最近,美國的一個研究小組就信仰、道德和醫療倫理等問題,向不同科目的在職醫生,進行了一次問答調查。結果顯示,美國醫界對於許多基本問題,有很大的分歧。調查的基本結論是,一方面,信仰與倫理觀的不同,在醫生選擇治療方案時,扮演重要角色;同時,病人的信仰活動對其健康有著明顯作用。
由於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制度,這項調查的結果不見得對於世界其他地區有代表性,但是其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倫理問題,卻很值得人們思考。
在芝加哥大學研究臨床醫學倫理的科林(Farr A. Curlin)和他的同事們,在2003年向2,000名65歲以下的不同專科的醫生,發出一份12頁的問卷。詢問有關本人的信仰情況、日常臨床觀察經歷以及一系列與信仰、倫理和患者健康等有關的問題。問卷的回覆率為63%,參與的醫師平均年齡為49歲。
醫療手段的倫理爭議
有許多醫療手段在法律上沒有問題,而在道德上卻具有爭議:比如安樂死、墮胎、青少年節育等。
那麼,作為醫生,在為病患進行治療之前,是否有義務讓病人瞭解所有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案,包括那些醫生本人認為不道德的?換句話說,如果某種治療有道德爭議,醫生是否應當讓病人自己做出選擇?
對於這個問題,醫療界的態度分歧很大。而與這個問題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患者主動向醫師要求採用某種醫療手段,但是醫生認為,這種手段違反自己的道德標準或信仰,那麼,醫生是否有權拒絕滿足患者的要求?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的醫生中,有86%確信,他們有責任讓病人瞭解所有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案,包括那些在倫理上有爭議的;63%認為,醫生有權告訴病人,自己基於道德原因反對某種治療手段。如果病人提出某種有道德爭議性的治療方案,71%的的醫生表示,會把持支持態度的醫生介紹給病人。
這一調查結果或許可以反映醫生群體的普遍態度,這也將直接影響千百萬人的就醫過程。從事臨床倫理研究的科林認為,調查結果反映了美國社會醫患關係上一個兩難的問題。醫生和病人們來自不同的文化群體,有著不同的文化和宗教傳統。因此,他們對於某些臨床治療方案是否符合倫理方面有分歧。
下面是醫生們對於一些具體議題的態度。在安樂死問題上,只有17%的醫生反對。42%的醫生反對為20歲以下的青少年提供節育醫療(未經父母允許)。52%反對在避孕失敗後進行流產。
因性別和信仰 醫生態度不同
研究還發現,對於一系列問題的回答與醫生本人的性別、宗教信仰等有很大的關係。相比較而言,男性醫生和有宗教或精神信仰的醫生更普遍的認為,作為醫生有權告訴病人,自己反對某種治療手段。同時呢,這部份醫生也較多的認為,自己沒有義務向病人推薦和介紹有倫理爭議的治療手段。
另一位調查研究人員蘭托斯(John Lantos)認為,這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理念問題,比如,在醫療界,互不相容的治療理念是否有共存的餘地?醫生們是否應當在職業操作過程中拋開個人信仰?
調查人員將他們的結果呈獻給自己的同行們看後,大家的反應也是大相逕庭。一部份認為,病人沒有權力要求醫生提供在道德上站不住腳的醫療手段。而另外一部份則認為,如果一種醫療方案有利於病人,醫生沒有理由拒絕。而大多數醫生是中間派,他們一方面認為,醫生可以堅守自己的倫理觀念,另一方面也認為,病人有權力尋求一切合法的途徑。
科林表示,病人們應該知道,醫生們對這些事情的態度是迥然不同的。「他們或許應當開誠布公地與自己的醫生談論這些問題,從而瞭解醫生的立場。」
精神活動與健康
包括信仰在內的精神活動與健康的關係,一直是醫學界爭論和研究的話題。科林等人的調查發現,多數醫生相信,精神活動確實對患者健康有影響。
其中有2/3的醫生表示,疾病會使患者更加關注精神信仰問題。多數的醫生(比例大約是56%)認為精神和信仰活動對健康的影響很大;令人有些吃驚的是,有 54%的醫生表示,有時會有超自然力量(或超自然生命)的介入;85%的人認為,總的來講,精神信仰對健康的作用是正面的;但是只有很少數醫生相信,精神信仰會根本上改變醫療結果。
這項調查還發現,有76%的醫生表示,精神信仰有助於增強患者應付疾病的能力;74%認為,對病人的思想狀態有良性作用;還有55%的醫生報告說,通過宗教團體取得相應的幫助。但是也有很少數的醫生持反對態度,如大約7%認為,信仰對他們的病患有負面的情緒作用,如內疚等;還有2%的醫生表示,病患會因信仰而拒絕治療或不能對自己的健康負責等(4%)。
總體講,大部份醫生對精神信仰的作用持正面態度,但是相當一部份醫生(1/3)承認信仰的作用並不總是正面的。
另外,醫生們自己的宗教信仰影響也很大。自己有信仰的醫生更傾向於支持信仰對健康的正面作用。當然,在醫療過程中,他們相應的也會更關注病人的精神信仰狀態。(新紀元雜誌17期)(//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