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蕙燕達拉斯特稿)墨西哥裔的伊娃今年三十六歲,每週會到一家華人公司打掃清潔,有時她會帶著一個兩歲多的小女孩。公司員工都以為那個小女孩是她的女兒,後來才知道那是她的外孫女。因為伊娃的女兒重蹈她的覆轍,在不滿十五歲時就未婚生子。
這個現象在擁有大批墨裔人口的德州來說,司空見慣。事實上,由於性教育的不夠完備、同儕團體的壓力、以及大眾傳播媒體排山倒海而來美化性經驗的訊息,使得婚前性行為並不僅限於墨裔,而在全美國已成了一項「家常便飯」。
家常便飯的婚前性行為
根據美國專門從事家庭計劃研究的阿倫葛特馬赫協會(AGI),今年初於公共衛生報告期刊中發表的報告指出,一項於二零零二年針對美國過去五十年性行為的研究發現,百分之七十五的美國人在二十歲以前就發生婚前性行為,四十四歲以前發生婚前性行為更增加到百分之九十五。
其中,在一九六四到一九九三年間成為十五歲的女性中,百分之九十一在三十歲前就發生婚前性行為。
AGI另一項研究指出,全世界每年約有兩億一千萬婦女懷孕,其中百分之三十八是意外懷孕,百分之二十二以墮胎終結孕期。
而在先進國家中,意外懷孕更高達百分之四十九,比開發中國家的百分之三十六還要多,墮胎的比例同時也高出一成六。
另據心理學教授雪佛博士指出,現在的美國青少年很早就開始性行為,而且非常普遍,平均百分之五十六的美國少女和百分之七十三的美國少男,在十八歲以前就已經有性經驗。每年有超過一百萬名的少女懷孕,平均約每天三千人。
還有一項針對美國高達一萬五千名七到十二年級學生進行的守貞調查,其中百分之十三的青少年發下「守貞誓願」。然而哈佛大學研究生羅森保分析發現,這些學生在次年竟有百分之五十三的比例否認自己曾經發過守貞誓言。
面對這樣的結果,曾經重新評閱十四項守貞教育科學研究的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史密斯指出,家長完全防範青少年發生性行為已成為一項不可能的事,退而求其次的做法是儘量延遲孩子發生性行為的年齡,反而是比較能讓孩子可以安全、負責的性行為與態度進入成年。
學校教育充分但非必要
觀照這些統計結果,不禁讓人質疑:難道說,科技愈發達、資訊愈豐富的美國,反倒性知識愈匱乏嗎?學校都沒有教這些青少年有關性行為的知識嗎?
有的,婚姻家庭治療師張宏秀、心理諮商師高偉雄均指出,美國的學校會提供孩子足夠與良好的性知識,但僅限於生理結構的認識,其中不含任何的道德認知與價值觀念。
張宏秀更進一步表示,由於美國非常尊重多元價值觀念,不同背景的家長介入教育政策、內容與運作非常深,所以全美各地的教育內容差異性很大。
以較保守的美國南方而言,許多學校甚至還禁止談論有關同性戀的課題。對於性教育,「為了避免找麻煩,學校只著重在性知識的傳遞,絕對不會涉及到任何性道德、需求、兩性心理差異與相互尊重等等問題。」
今年四月份時,沈太太收到一封來自學校的信,信上表示將在二十日為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施行生理教育課程及播放相關錄影帶,屆時男女生將分開上課,家長可於十六日上午到校事先觀看錄影帶等等。
張宏秀指出,這就是美國學校的典型作風,給予孩子「充分、良好的性知識與技巧」,但完全不談兩性關係、性態度與價值。
她強調,如果將性矮化到只是性交、接吻、懷孕、性病等知識與技巧的層面,只會為性教育留下空白,讓孩子自己去摸索空白的地方,極有可能造成終身的悔恨。
性教育從小開始著手
擁有美國婚姻家庭治療學會督導執照的張宏秀說,百分之五十至七十五的家長沒有辦法提供孩子性教育的資訊。在此情況下,孩子就像油麻菜籽一樣,在網路上得到什麼資訊、和什麼朋友交往,就會自己形成對性的了解與幻想。
而來自較保守東方社會的華人父母,面對自己自幼浸淫在美國開放文化中的孩子,常常以重點式、目標導向的口吻對孩子說:「你現在不可以交男(女)朋友」、「不可以和異性太親密」、「不可以和別人上床」、「不可以親嘴」等等。
這類對話是絕大多數華人父母成天掛在嘴邊,而不自知會造成反效果的「耳邊風」。
張宏秀說,這種「我下命令,你服從」的態度只會讓孩子反彈,所以通常孩子出現性行為的問題之前,家庭中的親子關係早已就出現裂痕了。
至於究竟應如何讓孩子對性有所了解?心理諮商師高偉雄指出,華人對性教育往往是採取閉口不談的態度,認為孩子長大了就會懂,「這是非常糟糕的事,因為現在的社會太過開放,以致孩子做了許多後悔的事」。
高偉雄表示,父母應該以開放的態度,從孩子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時,就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教導。譬如看電視、電影、錄影帶時,內容有親吻、上床的畫面時,就可以給予機會教育,讓他們知道性行為會有的後果,以及如果懷孕時該怎麼辦等等。
他還以自己一位做父親的過來人角度指出,當他的女兒第一次月經來時,他與太太就一同請女兒吃飯,並且送她一條金手鍊戴在手上,希望她時時能記住保守自己身體的潔淨。
他說,若父母們發現青少年的孩子已經與人發生性關係時,父母所能做的非常有限,阻止再發生的難度很高,若是因此又搞砸親子關係,更是難以解決問題。
張宏秀也表示,父母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時才開始談「性」,已經為時有點晚了。因為此時孩子的身體已經成長,但心理與情緒仍未隨之成熟,情緒起伏非常大。
父母一定要採取軟性訴求,不斷地提供孩子生理改變的知識,教導孩子尊重自己、尊重異性,了解與異性相處之道,並要有個安全的交友環境,最好的方式是群體出遊,而非一對一的相處模式。進一步則要在孩子還沒有與異性「約會」前,就要讓孩子學習什麼是「約會」,同時要教導他們如何防範當前非常嚴重的「約會強暴」。
父母加強親子教育從現在開始
在台灣也曾擔任過心理輔導老師的張宏秀表示,性教育其實也是親子關係的一部份,父母要謹記成長是件值得慶祝與快樂期待的事情,有目標導向地按計劃向孩子展開性教育,開始時雖會辛苦些,以及不習慣開口談論這類問題,但不會活在焦慮之中,未來也不用擔心孩子與異性交往的問題。
因此她強調,父母一定要多下功夫充實自己,不要一談到「性」就害怕,畢竟這個問題、特別是涉及到道德價值觀念時,「家長不教,誰來教?」所以父母們要多花時間閱讀親子教育的資訊,平日充實、裝備好自己,才能放心地讓孩子獨自面對愈來愈複雜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