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二日電)以「四分五裂,體無完膚」形容台東縣池上鄉、錦園和大波村的二、三十戶民宅,最為貼切。這幾戶人家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接合處,樑柱傾斜、牆壁龜裂、曬穀場拱起,住家底下就像有一隻「活的地龍」般,用肉眼就可看到地殼活生生的移動。
由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推擠形成的池上斷層,目前是世界上潛移量最大的活動斷層,池上鄉大波和錦園兩村落,橫跨在斷層上,處處可見兩板塊推擠的潛移現象,地表不斷隆起。道路護坡、圳溝沒幾年就出現破裂、落差,自來水管也是幾年後就發生明顯變形;民宅則是樑柱傾斜,牆壁龜裂,地表拱起,曬榖場四分五裂,每年都要補牆填地。
當中,最為明顯的是大波國小,學校內的溜滑梯由於地表推擠,每年向西北方位移二公分,溜滑梯上頭和地表間已經出現十幾公分裂痕,而附近的自來水公司取水塔,也明顯傾斜二十五度。
住在大波村,已經七十幾歲的宋溫財老先生說,斷層將房子一分為二,每次地震就怕房子倒塌,地震時還可以清楚的看到兩個板塊在摩擦,他家庭院,每年下陷兩公分,兩年前重新鋪水泥的曬穀場排水孔,現在竟然比地面高兩公分。
隔壁六十歲婦女林參妹說,小時候家人蓋房子,不知道是蓋在「地牛上」,房子一蓋好,牆壁就龜裂,曬穀場的水泥地裂縫就像蜘蛛網一樣,根本不能曬稻榖。也是位於斷層上的住戶孫騰程說,每次地震,庭院就出現兩公分的裂痕,他不斷的填補泥土,就像個無底洞,補也補不滿,乾脆在裂縫內放個網子,阻止泥土流失。
另外,錦園部落的邱家古厝,民國四十年十月到十一月間四次超過規模七以上的地震,讓原來比較低的菲律賓板塊隆起十五公分,四十年來,不斷隆起,目前在邱家曬榖場的菲律賓板塊和歐亞板塊的落差已超過四十公分。
邱老先生經常站在曬榖場上,左右腳分別踩在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上,訴說著板塊潛移造成他「破碎」的家園,但他也會自豪的說,我家地底下有一隻「活的地龍」,「我住的是菲律賓(房屋),用的是歐亞(曬榖場),而我是台灣人」。
由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推擠形成的池上斷層,目前是世界上潛移量最大的活動斷層,二、三十戶位於斷層上,邱家古宅,右邊是歐亞板塊,左邊是菲律賓板塊,兩板塊不斷推擠,兩邊的落差已經超過四十公分。//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