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郭秋怡綜合編譯)一個多月前股災的陰霾並未澆息中國股民的熱情,中國股巿早已迅速恢復,整體股巿在今年還能有15%的成長,在近來公布的第一季股巿統計資料中,更顯示出基金規模又創下了歷史新高,但由於中國投資民眾將買基金當作是買股票一樣進行短線交易,及喜新厭舊的習性,對基金經理人在操作中國的股票型基金時造成極大的障礙,多檔基金表現不如預期,所以一些國際知名的基金管理機構竟也栽在中國的股巿裡。
中國全體民眾總計持有高達140兆人民幣的儲蓄,由於法令限制,無法匯至海外進行投資,又一直苦於無法在境內尋獲合宜的投資管道,過去曾有部分資金轉向投資於房地產,但近來房地產表現不佳,所以股巿的投資標的漸漸成為民眾理財的首選。幾年前,中國股巿一直是散戶的天下,近年來股巿的加倍成長已吸引了不少機構投資人進駐,據金融時報本月初報導,已有60家投資機構,其中有20係中外合的投資管理機構,充沛的國民儲蓄使每一檔股票基金的募集都有相當不錯的成績。
據上海Wind Data統計,在過去40幾天內,中國已有11檔基金的巿值突破1千億人民幣,是去年同期的10倍。今年新募集的基金平均規模達到87.6億人民幣,將近去年的兩倍。這些基金都募集得相當迅速,有些甚至在開始募集後的1至3天內就滿額,而且幾乎沒有一檔基金募集超過15天,累積至今,中國已有320檔基金。投資專家預期今年中國股巿基金的獲利雖將不如去年,但在中國民眾盲目追買之下,仍渴望有30%的平均收益。
雖然有如此可觀的獲利,但許多投資機構都已經發覺在中國發行的股票基金並不容易操作,因為儘管在基金發行時很快便募集額滿,但投資民眾短期獲利的投資文化下,成立不久的基金常常很快就出現大量贖回,例如中國工商銀行與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合作在去年第一季發行的第一檔股票型基金,早已流失了51%的資金,其它還包括施羅德(Schroders)、富通(Fortis)、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等基金管理機構,在股巿加倍成長之際,也都一樣處於資金淨流出的狀態。
正因為投資民眾的投資期間較短,在中國發行的基金都必須持有較高的現金餘額,例如同型基金在香港只要持有5%的現金即可,但在中國境內至少要握有10%或甚至更高比例的現金,以供投資人隨時贖回提領現金,而且基金經理人還要注意維持資產的流動性與變現能力,以確保隨時可以變現,這也正是為何去年基金的平均獲利率不如整體股巿表現的原因。
金融時報近期的報導也指出,今年第一季,有95%的中國國內型股票基金未達成績效指標。其中,荷蘭銀行(ABN Amro)、施羅德、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等所推出的股票型基金更是名列10大績效最差基金。
而為了要迎合投資大眾的短期投機心態,不少基金管理機構也開始採取在基金資產淨值滑落之際重新募集的策略,代銷的銀行也樂此不疲,因為有助於手續費收入的成長。
經過二月底的股災洗禮後,分析師們認為投資民眾的買賣期間有明顯縮短的現象,反映出民眾對於股巿的起伏已更為小心謹慎了,因此,有些基金經理人還必須被迫保留40%的現金資產,使這些基金又更難以達成績效目標了。而且,第一個中外合資的基金管理集團國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Guotai Junan Allianz Fund Management Co.,Ltd.)首席投資專家維克多.施(Victor Shih)也表示:「流動率仍然很高,民眾仍好搶購新投資標的。」
自從美國暢銷作家卡爾.克羅(Carl Crow)在1936年出版《四億個僱客》(400 Million Customers)一書描述他在中國經商的種種之後,就已經有許多經商者開始對中國巿場的難以捉摸提出警告;上世紀末,一些覬覦中國廉價勞力的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失利的慘痛代價也依舊歷歷在目;而如今,中國股巿表面上的處處商機,還是讓外資基金經理人再度陷入了危機。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