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7日訊】(自由時報編譯報導)一九七三年石油危機後,丹麥與日本便成為少數幾個致力節能的國家;特別是丹麥,儘管經過三十年的經濟發展,現今國內生產總值(GDP )已經成長一倍,但能源消耗量還維持在一九七○年代的水準,相較於其他國家以高耗能換取經濟成長,丹麥的策略顯然有獨到之處。
華爾街日報16日報導指出,丹麥節能成果斐然,除因偏重社會福利、公用事業多為非營利機構,避免民間企業干擾外,主要還是歸功於一系列政策成功落實:包括高稅負、高電價、政府開源、公營區塊暖氣供應、嚴格建築法規、補貼節能家電、強制企業節能。
高稅負高電價 以價制量
在高稅負及高電價部分,採用的就是「以價制量」策略:丹麥人現在買一台新車,除了車價本身,還要負擔約合車價一○五%的登記費,而且燃料還要另外課稅。
電價部分,丹麥的工業用電價格要比美國高了四十三%、比法國高廿四%、比英國高十九%。
同時,政府也針對公用事業下手,強制要求他們達成一定比例的節能目標,迫使電廠等企業說服用電廠商降低耗電。如果公用事業還是達不到目標,則可透過「節能交易」機制,向其他廠商購買節能額度。
因應節能 強化企業競爭力
這種策略雖然造成不少企業關廠歇業,例如,製造業就業人口的比率在2005年已經降到十四%,比一九六六年的廿八%減少一半,但專家認為,存活下來的丹麥企業現在反而享有優勢,因為他們已經在節能上大幅領先其他歐盟國家。
例如肉品公司「丹麥皇冠」就利用回收的豬脂肪提供暖氣;或是像一百卅三年的老店「達倫紙業」,早在九○年代就大幅更新設備及廠房暖氣管線,其中去年更新的烘乾機械雖然花了百萬美金,但光是賣節能額度就賺回六十二萬五千美元。
立法補貼 普及節能家電
此外,丹麥在建築及家電的規範上,也遠比其他國家嚴格。一方面強制要求建築節能,使用更多的隔熱材質及氣密窗,所以儘管樓地板面積在一九七五年到2001年間增加三成,但暖氣開銷卻只增加了兩成;同一時間,政府也以補貼方式提高民眾選購省能家電的意願,一九九五年時,全丹麥只有廿五%的冰箱符合歐盟最高的A級或B級節能規定,但2005年已有九十二%符合A級規定。
積極開源 北海原油還外銷
節流的同時,政府也積極開源,尋找自主及替代能源,例如開發北海的石油及天然氣,取代國外進口化石燃料,現在的丹麥不但不必依賴進口,還有多餘的石油、天然氣可以出口。
區塊暖氣 政府國民互惠
丹麥同時間也將原有的十五家大電廠打散變成許多地區性小電廠,以充分利用發電過程中的餘熱,供應家戶暖氣所需,現在有六十一%的家庭都是靠政府的「區塊暖氣」度過寒冬。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