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明 : 美國大學向左,美國社會向右

袁曉明

人氣 33
標籤: ,

【大紀元4月15日訊】【按:幼兒園小朋友參加總統投票的時候,左派就可以一直掌權了。左派理念不能說毫無優點,至少他們那套很容易被想法依然停留在詞語和理論層面的各年級學生悅納。】

前些天,我在聽一家電台的脫口秀節目,主持人邀請一位年輕人做訪談。當時,那位年輕人正在代表工會與公司就工資進行談判,那家公司是著名的咖啡連鎖店。年輕人向主持人抱怨,作為配製咖啡的店員,他一個小時才掙10美元,因此,他加入工會的談判隊伍,既為自己多爭取一些收入,也試圖幫助其他員工漲一點工資。至於要漲到什麼程度,年輕人提到了「生活工資」,即可以保證員工適當生活標準的工資。當然,對於如何確定生活工資,年輕人也說不清楚。

隨著訪談的進行,我驚訝地發現,這位年輕人竟然是名校康奈爾大學的畢業生。年輕人說,他的父母對他的工作很不滿意。那還用說,他的父母對他 10美元一小時的工作怎麼會滿意呢!康奈爾的學費多昂貴啊。主持人則追問那年輕人:為什麼不去找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立志去咖啡店給顧客倒咖啡,不一定要去康奈爾上大學呀。年輕人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說他喜歡配製咖啡。

我的猜想是,除了喜歡配製咖啡,這位康奈爾畢業生極可能有更遠大的理想,也許他就是願意去從事工會的工作,去實現與資本家鬥爭的自由派(左派)理念。事實上,他已參加了一個國際工人運動組織。如果說這位康奈爾的畢業生到咖啡店去搞工人運動,做法自然有些極端,但美國大學尤其名牌大學是左派的天下,比如許多大學生不相信美國市場經濟體制、認為美國的分配極不公平,許多學生認為美國應該學習歐洲,建立起全民的福利制度。

美國大學生容易接受左派思想,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大學教授們對學生們的影響,由於教授們生活在一個相對真空的環境裡,大多是自由派人士,當然他們是以西方左派的思想去影響學生。麻省理工教授喬姆斯基是美國左派陣營的常春藤,按他的定義,美國與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沒有什麼兩樣。幾十年來喬姆斯基就有百萬以上的追隨者,其中大部分是大學生;二是年輕人本來就容易成為自由派人士,因為年輕人更多地用心去體會世界,比如,對同一個公司的CEO與一般員工的工資之差,用心體會是很難接受的現實,那位康奈爾畢業生就特別不懂這樣一個事實,他們公司的創始人、CEO有幾十億美元的身價,卻只讓他們這些配製咖啡的職工每小時只掙10美元。

當今美國的大學已成為培養左派的搖籃,更有意思的是,越是名校,就越左。我一個同事的兒子從著名的Dartmouth大學畢業,同事說,兒子在 Dartmouth讀了兩年後,告訴他,美國是世界上最差的國家。我問同事,他兒子是去過美國以外的地方嗎?同事說沒有,我建議同事出錢讓他兒子到國外去看看,也許看看法就會有一些改變。

年輕人是國家的未來,按照這樣的趨勢,美國豈不將成自由派的天下?據過去數屆大選的統計,的確大多數年輕人的選票給了民主黨,因為民主黨的政策更多地反映自由派的理念和思想。可是,美國至今仍然是一個中間偏右的社會,根本的原因就是,隨著年歲的增加,人開始交稅、並有家庭後,就逐漸開始向右(保守派)轉,更多地接受保守派的思想比如低稅率、社會應該提供的是機會的平等而不是結果的均等,諸如此類。這既是從社會這個大教堂學到的功課,也是因為成年人多了一些理性邏輯和經濟思想,因此就更容易理解咖啡店那樣的工作不能享受高薪,更不應該作為大多數年輕人一生奮鬥的目標。

所以,自由派思想雖然在美國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也有很大市場,但美國的商界以及華爾街仍然是保守派的陣營,因此美國仍然有競爭力極強的經濟體。相比之下,在歐洲國家如法國,大學畢業生上街遊行強烈要求終生制的工作,政府卻不得不認輸。當然,法國經濟就無法與美國相比,法國的失業率在10%以上,而美國只有4.5%。在大學校園裡面,也許法國與美國並無多大區別,兩邊都是左派的陣地,但兩國的社會卻是那麼不同。

--轉自:《袁曉明Blog》,2007-02-10(//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九死一生——我的「右派」歷程(19)
九死一生——我的「右派」歷程(20)
九死一生——我的「右派」歷程(21)
梁京:物權法  財富的種子還是亂世的地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