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水質持續惡化 洪災不容忽視

標籤:

【大紀元4月15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十五日電)中國大陸今天發布「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二零零七」顯示,近年來長江水質處於不斷惡化狀態,三峽工程建成後,長江防洪形勢依然嚴峻,而氣候變暖對長江洪水災害影響不容忽視。

新華社報導,「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二零零七」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編撰,內容探討目前長江保護與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和潛在威脅。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所長、報告主編楊桂山表示,長江正面臨「水資源、水災害、水環境、水生態」四大問題,突出表現在水資源利用程度不高,防洪減災形勢嚴峻,水質呈整體惡化趨勢,水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任重道遠。

楊桂山說,盡管長江水資源約佔中國總量的百分之三十五,但時空分佈不均,汛期水量佔全年水量的百分之七十至七十五。據一九九零年至公元兩千年同期平均水資源數量以及供用水分析,長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僅百分之十六點八,低於中國平均水準。

洪水是長江流域心腹之患。近五十年來,長江流域氣溫明顯升高,流域多數地區夏季降雨量增加,尤其是極端降雨佔總降雨量比重顯著增加,未來氣候變暖對長江洪水災害影響不容忽視。

報導說,三峽工程雖然能緩解長江中游地區防洪壓力,但中下游防洪形勢仍十分嚴峻。

楊桂山說,長江局部污染嚴重,整體呈惡化趨勢。目前長江幹流存在岸邊污染帶累計超過六百公里,岷江、沱江、湘江、黃浦江等支流污染嚴重,超過四成省界斷面水體劣於Ⅲ類水標準,超過九成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狀態。

報告指出,圍墾建壩、水運繁忙、環境污染等因素導致長江水生態不斷退化,生物多樣性喪失。中國國寶白鰭豚難覓蹤跡,長江鰣魚不見多年,中華鱘、白鱘數量急劇減少,巖原鯉、長身鰍等十多種魚類列入易危品種,鮮美的長江河蟹只能依賴人工繁殖。

楊桂山認為,人類活動對長江水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可逆轉,隨著長江流域經濟開發活動加劇,需要加強流域綜合管理,促進人水協調發展。

相關新聞
組圖:洞庭湖生態危機
王維洛:談京杭大運河嚴重污染
長江流域生態污染惡化 化工業進行調整
難耐熱浪 世界十大自然奇觀喊救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