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讀史使人明智——讀汪榮祖

傅國湧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4月15日訊】和黃仁宇、唐德剛相比,汪榮祖在大陸的名聲要小得多,作為海外華人史學家,他的影響主要還是停留在專業範圍和愛好史學的讀者圈裡,在一般大眾耳朵裡,這還是個有點陌生的名字。汪榮祖的專著不是很多,這幾年陸續也都引入了,我見到的大約有五種,包括《史家陳寅恪傳》、《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鹹同光時代》、《康章合論》、《史學九章》、《從傳統中求變:晚清思想史研究》等。汪榮祖的書都是研究性質,即使是傳記也是史家的傳記,具有拓荒性質的,但他的學究氣並不重,文字也還淺白可讀。在中國近代史領域中,無疑他是獨樹一幟、自成一家的。

我個人以為,他對郭嵩燾和那個時代的研究最具有開創性,長期以來,郭嵩燾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有之,就是從他那本書開始的。在鴉片戰爭之後,繼續蒙頭沉睡了足足20年的華夏民族,1860年以後才逐漸有了危機感、緊迫感,但也只限於洋務運動,引進西方的技術,學習西方的堅船利炮、聲光化電。這個時代,中國最有見識、最具世界眼光的人,實際上不是那些造成「同治中興」的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之類,而是親眼目睹了西方制度運作,對西方文明有親身體驗的湖南人郭嵩燾,他於1877年到1879年出使英國,雖然只有短短兩年,卻大大開拓了視野,他在出使日記中肯定並讚美了西方的制度、文化、社會,認為現在的異狄和以前的不同,他們也有二千年的文明。然而,因為太超前了,郭嵩燾這位「孤獨的先行者」不被同時代的人所理解,當他的《使西紀程》出版後,竟然引起滿朝士大夫的「公憤」,結果他的書被毀版,人在駐英公使任上被召回,從此再也沒有被朝廷起用,於1891年鬱鬱而終,他的思想直接影響了幾年後主持湖南新政的陳寶箴、陳三立父子,可惜戊戌變法迅速失敗,湖南新政連根拔起,他的穩健的漸進的變革思路從此被忽略。(在他生前,具有珍貴價值的200萬字日記一直未能問世。在他死後9年,還有人上奏要戮他的屍以謝天下。)汪榮祖敏銳地抓住郭嵩燾這個人物,對於中國走向世界進程中的曲折和艱難有深入的研究,通過郭嵩燾的悲劇命運解剖他棲身的那個時代,對於我們認識近代中國的不幸有獨特的啟發意義。

《康章合論》(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只有區區8萬字,汪榮祖對於康有為、章太炎兩個歷史人物的研究卻是新見疊出,而且清新可讀。比如,他論章太炎可以說是排滿主義的急先鋒,這有《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和「蘇報案」為證,然而一旦武昌起義成功,從此他筆下再無藐視滿族的言論,堅信五族共和,終生服膺五色旗,對於清史的研究,也毫無種族偏見,完全超出了狹隘的漢族主義藩籬。因為,在章看來:「排滿既是『手段』,也就是暫時的;目的既達,手段便無效用。」比如,他論康有為,「康有為反對革命,主要不在擁護滿洲人做皇帝,而在堅持漸進,不能冒進,何況革命動亂在當時可以招致分裂與亡國的可能性。民國以來的歷史可以印證康氏之言,並非危言聳聽,雖未全中,亦不遠矣。但康氏逝世之時,革命不僅在繼續,而且方興未艾……」。當然,這些觀點也是值得商榷的,在戊戌變法之後如果說「堅持漸進」的路線,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已經不是康有為,而是狀元實業家張謇這些人,康的時代在「六君子」斷頭之日事實上已經結束。從康有為支持張勳擁末代皇帝復辟這件事來看,汪氏的說法恐怕就禁不起檢驗。

作為史家,汪榮祖的論斷未必都對,但那都是他研究、思考所得,而且是建立在一定史料基礎上的。我們可以不同意他的觀點,但他提出的說法還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近代中國的歷史如同九曲黃河,九百九十道彎,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經驗教訓,史家的責任就是要將這些一一說清楚。我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讀汪榮祖的書也會開卷有益。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228事件研討會 學者:歷史可究責 無法定罪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斯勒辛格辭世
日本侵略史學會二戰史實徵文比賽
《六四詩集》開始印刷 五月底洛杉磯發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