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曾鞏寫給歐陽修的一封謝函,感謝歐寫曾鞏祖父的墓誌銘。本文歷來被視為曾鞏的最佳作品,充份表現出曾鞏文章紆徐、簡奧的特色。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覆觀誦,感與慚并。夫銘誌之著於世,義近於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於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後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或納於廟,或存於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
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而善人喜於見傳,則勇於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媿而懼。至於通材達識,義烈節士,嘉言善狀,皆見於篇,則足為後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勒銘以誇後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銘始不實。後之作銘者,當觀其人,茍託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後。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託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蓋有道德者之於惡人,則不受而銘之;於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於名;有名侈於實;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於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並世而有,亦或數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後無疑也。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於所可感,則往往齂(音:細)然不之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睎(音:西)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由,則知先生推一賜於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之;先祖父之屯蹶(音:諄決) 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豪傑不世出之士,其誰不願於進於門?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於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媿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美者,一歸於先生!既拜賜之辱,且敢進其所以然。所諭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愧甚不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舍人:宋、元時稱顯貴子弟為舍人。
先大父:凡已故稱先。先大父,自稱已故之祖父。
感與慚并:并同「併」,既感動又羞愧。
墓碑銘:墓碑,墓前之碑,古人立碑,以木為之,漢以後始用石。銘,刻石之文。墓碑銘,即墓誌銘,所以誌功業善狀以著於後世。
嚴:尊敬。
媿:同「愧」。
嘉言善狀:狀,事實。即善言善行。
勒銘:刻銘文於石。
公與是:公正與事實。
侈:大。
畜:積。
不惑:不迷於理。
不徇:不徇私。徇,從也。
齂然:傷痛的樣子。
追睎:追慕。睎,看、仰慕。
滯拙:愚鈍。
屯蹶否塞:比喻處境困頓險厄。
魁閎:偉大。
潛遁幽抑:潛藏隱遁,抑鬱不遇。
世族:即世家,指累世仕官之家。
作者簡介
曾鞏 (1019-1083),字子固,建昌軍南豐縣人,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二歲能文,曾寫六論一篇,受人讚賞。成年後,因文才出,備受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賞識。曾鞏有濃厚的儒家思想,主張先道後文,極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他的學術和文章,生前已傳譽遐邇,身後更盛名不衰。曾鞏散文作品甚豐,尤長於議論和記。他的議論文立論精策,不枝不蔓,紆徐曲折;記文則思玫明晰,俯仰盡意,耐人尋味。學者稱為南豐先生,明、清古文家多奉他的文章為規範。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