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前往宜蘭探訪「梗枋」、「象寮」、「坪溪」等三條古道。梗枋、象寮古道位於頭城梗枋地區,古道向西北行,越嶺進入台北縣雙溪鄉,銜接坪溪古道,再往台北行。這三條古道都屬於淡蘭古道的支線,一百多年前的安溪茶商便是取道這些古道往返台北、宜蘭。
梗枋,地名與隘地有關。昔日的噶瑪蘭,沿著東北角海岸,自大里簡以南,設有十九處隘地,梗枋為其中之一。後來,噶瑪蘭設廳,官府設置「北關汛」於梗枋,駐兵四十名,控制入蘭孔道。「梗」有「阻擋」之意,「枋」是指「木材」,「梗枋」意指「設木柵防衛」,反映出噶瑪蘭拓墾時期的地名特色。
梗枋古道的登山口位於梗枋「頭城農場」。從台北走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至頭城後,再循「台二丙」公路往北走,過頭城市區、外澳,至梗枋,約在濱海公路132K,過「梗枋橋」後,立即左轉產業道路,路口有「頭城農場」的指標,然後一路跟著指標前進,約1.8公里,抵達「頭城農場」。
登山口就位於農場大門對面的土石產業道路旁,入口樹上有綁著登山條。一進入古道,便是筆直陡上水泥石階路,沿途有不少黑黃紋色的蜘蛛結網,路陡,又得提防蜘蛛面膜撲臉,走得既累喘又心惶。部份路段有些雜草,但路況尚可,約十七、八分鐘,抵達一間廢棄的古厝,門牌為「更新路138號」,門前有一條廢棄的土石產業道路橫切而過。身體還沒完全暖身,就爬升了120公尺,覺得頗累,休息一陣,才繼續上路。
梗枋古道。走在廢棄的土石產業道路
古道取直,繼續爬升,經過柚子園,又與廢棄的產業道路會合,古道併入產業道路,路變得寬闊,也平緩許多,土石路少人走,長了不少雜草,但路跡清楚,不難行。途中有展望,可望見近海岸外的龜山島,但天氣迷濛,只見模糊龜影而已。梗枋距離龜山島最近,台鐵宜蘭線在梗枋設車站時,不以「梗枋」為站名,卻命名為「龜山」站,形成很特殊的站名與地名不符的情況。梗枋古道經過的這片山區,地形為一高起的山坡地,地名為「中崙仔」。因此,梗枋古道又稱「中崙古道」。
不久,又進入林蔭裡,變為涼爽,約走20幾分鐘,土石產業道路縮小成為一般的山路,附近出現小溪澗,古道沿著溪岸而行,溪畔處有不少竹林。這附近曾設有流籠腳,但已無任何遺跡。
古道越過小溪澗之後,又變為陡坡,穿越桂竹林。然後古道又與一條橫切的廢棄產業道路交會。古道繼續取直行,又是爬坡陡上。走沒幾步,就得停下腳步休息,如此走走停停,才終於抵達古道最高點的鞍部。從「頭城農場」爬至鞍部,費時90幾分鐘。
今天怎麼會走得這麼辛苦呢?翻閱資料,「頭城農場」海拔約70公尺,鞍部海拔510公尺,總計爬升約440公尺。這種落差比爬七星山(小油坑路線)還辛苦。一百多年前的安溪茶商真的會走這條古道進入宜蘭嗎?將心比心,不免懷疑。相較之下,外澳的石空古道就好走多了,沿途又有多座古樸的土地公廟,古道氣氛濃厚。梗枋古道卻只像是一條上山種墾的農路而已。
坪溪
鞍部是宜蘭縣頭城鎮與台北縣雙溪鄉的交界處。古道在此越嶺。過鞍部之後,景觀有了明顯變化,附近出現柳杉林。越嶺而下,山路陡下,但走下坡路,輕鬆許多,心情變為愉悅。沿途柳杉愈來愈多,氣氛幽雅。不久,聽到潺潺水聲,隨即抵達坪溪溪畔。古道越過坪溪,附近出現空曠草地,似為廢棄的墾地。
這裡的地名為「坪溪頭」,意指「坪溪的上游」。「坪溪」既是溪名,也是地名。坪溪為灣潭溪的上游,灣潭溪為北勢溪的上游。坪溪,溪如其名,因地形平坦,水流極平緩,水質又清澈,不少魚兒悠游其中,景美境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抵達坪溪頭。坪溪的清湲水流令人驚艷。
坪溪,水淺流緩,河床平坦,幾乎不見起伏的巨石,整條河流彷彿鋪了一層細石,溪流就像一條平整的馬路。我在北台灣的山林中,還不曾見過如此平緩的溪流。於是脫了鞋,赤腳踏入坪溪。溯溪而行,如履平地,溪裡的小魚不意有人跡至此,則紛紛驚慌躲避。剛才一路辛苦爬坡的辛苦倦累,至此一掃而空。
坪溪古道。柳杉林。
坪溪,平平坦坦,兩側溪岸柳杉林立,綠意盎然,林蔭怡然。走在溪裡,又有流水潺潺悅耳。邊走邊幻想,這麼一路上溯,或許會闖進了桃花源。
於是尋一處溪谷清幽處休憩戲水。坪溪水淺,約只略高於腳踝而已,以溪為床,可以仰臥河流裡,讓沁涼的溪水流過每一吋肌膚。因為獨行,便可以恣意獨享這坪溪清境。讀本小書,消磨時光。
坪溪古道
在溪谷待了一個多小時,這才收心,依依離去,繼續古道行程。約三、四分鐘,遇橫向而過的山路,即為坪溪古道。右可通往雙溪的坪溪、烏山、灣潭;左可走往頭城的象寮、石空。我先取右行,走往烏山方向,回程再走往象寮。
這附近遍植柳杉,夾道迎人,古道林美境幽。日據時代此地曾開發山林,進行伐木及造林,形成聚落。台灣光復後,三十年前,伐木結束,於是便人去樓空,留此大片柳杉林。古道與坪溪平行,時聞水潺聲,視覺聽覺俱佳。坪溪古道因運送木材而闢寬為林道,也曾鋪設輕便鐵軌,因此既平緩又寬闊,一路好走,又有柳杉溪流美景,令人賞心悅目。
前行約三、四分鐘,古道與坪溪交會,附近溪谷極幽雅,適合休憩。越溪後,約走四、五分鐘,遇一水泥小拱橋,附近溪岸有露營地,越溪後,前方有一間民宅,為「烏山62號」民宅。古道至此,變為水泥車道。由此而出,可接「雙泰產業道路」。中間還有一段坪溪古道舊路,但少人走,路況並不好。古道至雙泰產業道路後,一分而二,往左可至灣潭,接彎潭古道、闊瀨古道,出坪林;往右則至烏山、大平,接崩山坑、盤山坑、石硿子等古道,出平溪。之後,可再銜接其它古道通往台北。
我僅走至「烏山62號」民宅為止。這附近的坪溪溪谷也是風光明媚,討人歡喜。不過今天戲水已經盡意,所以沒有多留連,於是返回走,回到「坪溪頭」,往象寮方向前進。沿途仍是柳杉美景夾道迎人,景色如畫。古道之美,直可媲美有「人間天堂」之稱的桶后越嶺古道。
如果我是安溪茶商,我當然會走這條坪溪古道,然後再銜接象寮或石空古道前往宜蘭,路程不但較短,而且道路也平緩許多。前行約十餘分鐘,古道又與坪溪上游交會,溪水仍是清淺平緩。越溪後,古道依然寬闊好走,約三分鐘,抵達昔日運送木材的輕便鐵道隧道口遺址。遺址已崩塌,無復舊觀,只見土石掩沒之後,雜草叢生而已。
象寮古道
續前行約五分鐘,路旁出現有一「台灣省政府」設置的水泥柱。再往前兩、三分鐘,抵達一處小鞍部,古道至此,一分為二。直行通往鶯子嶺,左叉路通往象寮,為象寮古道。於是取左行。古道一路下坡行,或許是下坡行較輕鬆,感覺路況比梗枋古道好,沿途也有不少竹林。
約20餘分鐘,抵達一處竹林叉路。右叉路通往附近的象寮古厝,可出產業道路,古道則是取直行,通過大片茂密的竹林。這附近即是昔日的象寮聚落。「象寮」,舊名「匠寮」,因昔日為「軍工匠寮」而得名。這些軍工匠在此搭寮,砍伐林木,以供給台灣水師修造船艦之用。「象寮」與「匠寮」發音接近,是由「匠寮」演變而來。民國六十二年(1973年),象寮聚落因颱風造成土石流災情而遷村,空留大片幽幽竹林於此。
古道穿越竹林,約十分鐘,與象寮古厝繞過來的產業道路交會。古道繼續取直行,由此而下,約30分鐘,可抵達外澳的慶天宮。不過我的行程只到這裡,取左行,改走產業道路。這條產業道路可繞往頭城農場。我的車停在那裡,只好這麼安排行程。
這條土石路走出去,約五、六分鐘,經過鄭墓之後,變為水泥路,不久,接柏油路。雖是走馬路,但沿途幾乎沒有車子,沿途綠蔭怡然,又多為下坡路,走來還算輕鬆。
約走30分鐘,回到頭城農場。繞了一大圈,總計走完梗枋古道的全段,坪溪、象寮古道則各走半段。其中,梗枋古道,有陡坡作梗,令人耿耿於懷;坪溪古道則溪平樹美,令人歡喜;象寮古道,竹林幽雅,給人的印象也還不錯。最懷念的當然是坪溪及坪溪古道,竟然有一條如此美麗的溪流及古道隱藏在雙溪、頭城之界的山林深處,很值得再來走一趟。
行旅圖
旅遊日期:2006.08.17
——本文轉載自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www.tonyhuang.idv.tw/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