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民特區:雙重標準 政客嘴臉

毓民

標籤:

【大紀元3月29日訊】在三月二十五日的第三屆香港行政長官選舉中,現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取得六百四十九張選委的選票,而挑戰他的公民党之梁家傑則取得一百二十三張選委的選票,很明顯地這個勝敗的結果是預知的。

不過,為何先前梁家傑取得了一百三十二個提名,但在選舉中卻失去了十張支持他的選票呢?其實,現在他取得一百二十三張選票是等於得到一百二十二張,因為他自己本身是選委,估計他的一票應該是投給自己,沒有理由會投給曾蔭權吧,換言之,他就是失去了十張選票。至於曾蔭權先前得到的提名有六百四十一個,但結果是得到六百四十九票,多了八張選票。有些人就去解讀這次得票的結果,疑問是否梁家傑方面有十張“白票”,還是在提名支持梁家傑參加選舉的一百三十二位選委中,有十票投了給曾蔭權呢?那麼,如果有十位的選票投了給曾蔭權,加上他原先所得到的六百四十一個提名,他應該是得到六百五十張票,但也不見得這十張票全部都投給曾蔭權,可能當中會有“白票”,而這是無法查證的。

不過,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的是,在提名支援梁家傑參選的一百三十二位選委中,必然是有十人沒有投票給梁家傑,至於這十人又是否全部都把自己的票投了給曾蔭權呢?這是大家無法證實的,但是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的就是他們改變了主意。至於曾蔭權方面,有沒有原本提名他的而轉投梁家傑呢?而這個可能性是非常低的,但是無論如何結果告訴大家,即使在小圈子選舉中取得一百三十二個提名,但到了投票當天仍然是會有些人“跑票”,改投對方的陣營,選舉是經常會出現這些情況的。

不過,這次的選舉是十分“吊詭”的,就是當梁家傑去回答記者為何會失去了十票時,他跟一般的政客或曾蔭權去回答一些不想回答的問題時之態度是一樣的,就是會拐彎、會閃避。記者們已經問過這個問題許多次,他都回答表示他參選不是為了取得多少的選票。如果不是為了取得多少的票數,為何當初於選委會的界別分組中取得一百三十四個席位時會高呼大勝,又或是在取得足夠一百個提名的時候,認為是走了成功的第一步,如果是不在乎得到多少的支持,根本是不應該去參加小圈子選舉。既然參加了這遊戲,當然是希望票數愈多愈好,不然梁家傑就不會在選舉前仍然致信或致電要求那些提名曾蔭權的選委把選票轉投給他,如果他不在乎得到多少的票數的話,他就不用千方百計除了去鞏固自己陣營的票數之外,還希望對方陣營有人會投“白票”,又或是把票投給梁家傑的陣營。

因此,證明了政客所說的話是不可以相信的,是有雙重標準的,而這種雙重標準也突顯出民主派的民主黨、公民党參加選舉得出這樣的結果時的那種矛盾和進退失據。他們輸了小圈子選舉,輸了民意調查,現在也輸了民望,輸了民意的支持,使得曾蔭權成為香港回歸之後民望最高的行政長官。曾蔭權經過這次有民主派人士參加的第三屆行政長官的選舉,他成為了眾望所歸的行政長官。請問這樣的情況是誰造成的呢?大家試著去假想這樣的一個畫面,就是這次的選舉只有曾蔭權自己一人參選,結果會是一人自動當選,那麼就不會出現他是得到廣泛香港人支持而去當特首的,甚至他是因為有梁家傑去參選而使得他擁有比以前更高的民望。本來曾蔭權是被欽點的,現在他已經有了民意基礎。請問這是誰造成呢?毓民這次談這問題是感到很沉痛的。

另外,也是因為梁家傑的參選而使得民主派分裂,但是目前民主派卻要抹黑別人,還自己清白,認為反對小圈子選舉的民主派朋友是破壞團結的始作俑者。如果我們把這視為政治語言,可能會比較舒服一些,如果把這些都當真,就真的可能會翻臉。

──轉自《自由亞洲電台》(//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黃毓民:爭取民主 不分先後
黃毓民:電盈賣盤 道德破產
黃毓民:賢與不肖  高下立判
黃毓民:暴力肆虐  港人冷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