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1)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2)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3)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4),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4)之養,猶為不孝也。」 (孝行章•第十)
【註釋】
(1)致:盡,極。這裡指竭盡全力。
(2)然後:這樣……才。
(3)丑:類。
(4)兵:兵器,武器。這裡用作動詞,用兵器相鬥。
(5) 三牲:牛羊豬。
【語譯】
孔子說:「孝子侍奉父母,在家居生活中要竭盡對父母的恭敬,飲食方面的奉養要保持和悅愉快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帶著憂慮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盡悲哀之情料理後事;對先人的祭祀要嚴肅對待,禮法不亂。這五方面都完備周到了,這樣才可稱為侍奉雙親盡到了孝心。侍奉雙親,要做到身居高位而不驕傲蠻橫,身居下層而不為非作亂,在民眾中間和順相處、不與人爭鬥;身居高位而驕傲自大者勢必要遭致滅亡,在下層而為非作亂者免不了刑法的處罰,在民眾中爭鬥則會引起相互殘殺。這驕、亂、爭三項惡事不戒除,即便對父母天天用牛羊豬三牲的肉食美味盡心奉養,也還是不孝之人啊。」
【評析】
「孝」是用心去做的,才所謂「孝心」;只是行為做到了,而心不到,則不算「誠」,更做不到「真」。真心誠意才能讓父母感受到兒女孝心的溫暖,回報給父母的是報恩的善心。孝順父母,可以說事無鉅細。用心去做,才能做到無微不至。
侍奉雙親不僅僅是衣食住行,心要正,行要端,驕、亂、爭這三種惡性不戒除,使親憂,使親恥,使親陷於不義,怎能談到「孝」呢?記住聖人的教誨:「夫孝,德之本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 *
【說故事時間】
孝順、仁德的漢文帝
漢文帝是漢高祖的第四個兒子,從小就非常懂事。在他當皇帝之前,是代州的領主,所以也有人稱他為代王。
文帝對母親薄妃非常孝順,早上起床後第一件事,必定先去跟母親問安。晚上臨睡前也會再請安一次。文帝對母親說的話,從不敢違背。
有一次,薄妃生病了,躺在床上動彈不得,文帝急得不得了,每天除了處理政事外,一步也不敢離開母親的身邊。薄妃吃的藥,文帝一定要自己先嘗過。確定藥不會太燙、太苦、藥性不會太強後,才親自喂母親喝。
三年後,薄妃的病終於漸漸好了,大家都說這全是因為文帝的細心照顧。從此後,文武百官更加尊敬文帝,百姓也更加愛戴他。人人紛紛效仿文帝,一時全國上下都以孝順父母為榮。
文帝做代王時,與百姓接觸頻繁,深知民間疾苦。所以當上皇帝後,非常體恤百姓的辛苦,決不隨便增加百姓的負擔。 有一次,他想建造一座露台,經工匠估價後,需要一百斤黃金。文帝知道了,就打消了建露台的計劃。因為一百斤黃金在當時就等於十家百姓的總財產。可見,文帝不僅擁有一顆孝心,更是寬厚愛民。
為了瞭解百姓的生活情況,文帝經常出巡。有一次,一個小女孩跪在馬路中間,要見皇上。原來,這個小女孩是漢朝名醫淳於意的小女兒緹縈。淳於意有個怪癖,凡是碰上無法醫治的病人,他就會拒絕下藥。因此他得罪了很多人,遭人陷害,被判了肉刑。緹縈是來替父伸冤求情的。
緹縈說:「父親已經上了年紀,禁不起肉刑的痛苦。民女願意入宮為婢,為父親贖罪,希望皇上開恩。」 文帝看緹縈小小年紀,這麼有孝心,非常感動,當時就赦免了淳於意的罪。回宮後昭告天下--廢除「肉刑」。
在政治上,文帝設進善旌、誹謗木、諫鼓,鼓勵百姓檢舉貪官污吏;人人都可上諫政府;還設有書經和詩經博士,以推展學術,整個國家在文帝的治理下一派欣欣向榮,國家富足強盛,民間更是豐衣足食。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後去世,他的兒子景帝繼位後,一切皆承襲文帝的制度。漢朝歷經兩位皇帝的仁政、充份的休養生息後,成為當時最富強的國家,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盛世--文景之治。
【課後作業】
1、查找《論語》中下面語句,並做好譯文。思考孔子從哪些方面講「孝」的。
◇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論語•為政第二》)
◇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論語•為政第二》)
◇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論語•為政第二》)
◇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論語•為政第二》)
2、你用怎樣的行為體現對父母長輩的孝心呢?你用心去做一做,再和長輩聊一聊,觀察一下他們的感受,寫一篇作文。
轉載自:〈正見網〉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