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1),出則弟(2),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3)。行有餘力,則以學文(4)。」 (《論語•學而第一》)
【註釋】
(1) 古時父子分別居住。入,則是入父宮,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
(2) 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在外。弟,同「悌」,善事兄長。這裡指用悌道對師長,或長於自己的人。
(3) 仁,即仁者。
(4) 文,指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面前要孝順,在外面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守信,要廣泛的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化知識。」
【講授】
何謂孝?《說文解字》解釋:「孝,善事父母也。從老者;從子,子承老也。」「孝」字,古作 ,上面為一老人,下面為一小孩。像「子」用頭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
孝乃德之本,在家唯孝,在外為忠,對友能親,對眾能仁,對萬物能慈愛。
父母兒女是一種緣,輪迴之中恩恩怨怨,欠債了要還,受恩了要報。這些唯有孝才能得以了斷。
父母是生命之根本,給予人身,有人身才能夠聽聞佛法,能夠有返本歸真的機緣。
父母之恩巍巍乎如高山不知其遠,浩浩乎如大海不知其深,何以回報?唯孝不足以報。
人類是神造的,神也定了人的行為規範:父母要慈,兒女要孝。聽從神的旨意,神就賜予人幸福、安康、長久;違背神的安排,神會懲罰人遭受痛苦、災難、以至滅亡。
【延伸思考】
為什麼說「百善孝為先」?古人把「孝」看的這麼重要原因何在?
在讀書和做人這個問題上,你認為孰輕孰重,孰先孰後?怎麼認識「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 *
【說故事時間】
孝心感動上天 鹿帶路孝緒得參
阮孝緒字士宗,陳留尉氏(河南尉氏)人。是《南朝》齊、梁學者,也是目錄學家。父親彥之,官拜宋太尉從事中郎。孝緒七歲時,過繼給他的堂伯父胤之做兒子。後來胤之的母親周氏過世,遺留下來百萬的財產。照理,他可以得到這些財產。可是他一文也不留,將全部的財產都給了伯父的姊姊(琅邪王晏的母親)。知道這件事的人,都忍不住讚歎,並覺得不可思議。
阮孝緒從小就非常孝順,個性沉靜。有一次,孝緒在鍾山地方聽講學。他的母親王氏在家裡忽然生了重病。哥哥弟弟們就要去叫孝緒回來。母親說:「不必去叫他。孝緒這個人有至性,可通鬼神。他一定能夠自己回來的。」果然孝緒忽然覺得心驚肉跳、心神不寧,就趕快回到家裡。鄰舍和同村裡的人,都覺得他非常神奇、不可思議。
他母親所吃的藥裡面,需要一味鮮活的人參。照老輩的傳說,鍾山是出產人參的。於是孝緒就親自到那裡去尋找。他踏遍了幽僻危險的地方,這樣有好幾天的工夫。有一天,忽然看見一隻鹿在他的前面走著,孝緒就跟著鹿走,鹿跑到那裡,他也跟到了那裡。忽然那隻鹿不見了,在鹿消失的地方,就發現了野生人參。他的母親吃後,病果然好了。大家都說這是他的孝心感動了上天。
轉載自:〈正見網〉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