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0日訊】大約為了阻止「胡溫新政」成為類似文革的中國歷史上第四個「失聲年代」,二○○七年三月四日,正在北京隆重開幕的「兩會」,突然傳出「兩會代表想造反」的新聞。
首先是有數名人大代表強烈質疑「二○○七兩會代表」的合法性。
「人大代表官多民少」受質疑
全國人大代表鄧明義通過列舉《人大代表官多民少》事實,強烈質疑「二○○七兩會代表」的合法性。
二○○七年三月四日《南方都市報》在顯要版面報導(記者田霜月):「人大代表官多民少」–三月三日,全國人大代表鄧明義表示,她將向本次會議建議,修改《選舉法》,增加條款限制政府官員在全國和地方各級人大代表中的數量,因為「政府官員已佔代表總數的50%以上,真正基層代表的名額偏少。」「既然大多數人大代表來自政府官員,很難想象這些代表能夠很好地對『一府兩院』進行監督。」鄧明義說,由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的不完善,使得人大代表的產生存在一些問題,造成目前各級人大代表中官員所佔比例很大。鄧明義以她所了解的一個代表團為例說明,該省代表團共一六○名代表,其中中直機關代表為十五名,省直機關代表為五十二名,佔該省代表團代表總數的42%,再加上二十一個地級市的市長各佔一個代表名額,中直、省直機關和市長代表就有八十八名(這還不算除此之外的地方政府官員),佔代表總數的55%。「既然大多數人大代表來自政府官員,很難想象這些代表能夠很好地對『一府兩院』進行監督,自己監督自己或者監督上級,從利益關係上就很難對『一府兩院』提出建議、批評或意見。」人們認為鄧明義列舉「人大代表官多民少」是一個普遍事實,「兩會」缺乏合法性是一個久已存在的嚴重違法問題。
黃德明大膽聲援鄧明義
從記者報導中沒有披露鄧明義的身份和所在地區來看,鄧明義是冒著風險在為民請民。好在鄧明義並非孤立無援,全國人大代表黃德明就即時公開大膽聲援鄧明義–《南方都市報》在鄧明義新聞後接著以《老闆「變」農民進人大》為題報導–全國人大代表黃德明向記者透露,他將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出台有關換屆選舉的文件時,對代表界別的概念有比較準確的表述,不要出現農民代表不能代表農民的情況。
黃德明列舉了本屆人大代表變異的三大狀況:一是一些人明明是企業的管理人員,甚至是企業業主,到選代表時,卻成了「一線工人」。二是早已離鄉到城市經商辦實業,早已不從事農村農業工作的人,也不在家鄉從事工業生產的人,卻以其原出生地的「農民」或「工人」身份參選代表,佔用了當地農民、工人代表名額。三是由於對「領導幹部」、「幹部」的職數有限制,有些地方為了讓某些「領導幹部」、「幹部」當選代表,而將他們的身份作「調整」。「這些人大代表實際上根本不瞭
了解其代表的基層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態、思想狀態和政治訴求,他們如何能夠當好代言人?」黃德明對鄧明義的公開大膽聲援,使「兩會」缺乏合法性的質疑在民間掀起熱潮。
網民紛紛跟貼力挺
幾天來的事實證明,鄧明義、黃德明在二○○七兩會的「造反」行動,不是孤立的、偶然的,而是英雄所見略同,代表了廣大百姓的心聲,因為全國各地將要在二○○七年下半年開始啟動醞釀推薦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工作,人們皆希望「人大代表不代表人民」的偽民主局面有所改變。各網立即出現了一個聲援鄧明義、黃德明質疑「兩會」合法性的熱潮。請看一些網民的跟貼–
「刀劍英雄」–簡直就是和平演變!
「砸鍋匠」–如今的人大代表是官多民少、富人多窮人少,不利於「三個代表」。
紅酥手,黃藤酒–這是現狀,你能改變還是我能改變,還是某個官員就可以改變的?我看現在老百姓是有話不敢說,官們是指鹿為馬呀。
好漢–他們真的是人民選出來的?
金城武之鬼武者–決對!不是!!!
邀月居士–問得好!我們一直也搞不清,有時本地代表怎麼代表的我們?也不清楚他們都是誰呀?
文革派–誰說這不是民主?
精裝本–以後改為「官大代表」多好啊?
……
一些網友更是深入追究,以原中組部部長張全景作客新華網提出「中國政治上的一大弊端是官多為患」為由,紛紛譴責「人大代表官多民少」。
有帖披露張全景曾透露:「一個省有四五十個省級幹部,幾百個乃至上千個地廳級幹部,一個縣幾十個縣級幹部,可以說古今中外沒有過。」
有題為《貧困縣十一位副縣長折射八大官場現象》說,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十一個副縣長,無論任職還是掛職,每個人都有自己十五平方米左右的單獨辦公室,每個辦公室配一台液晶台式電腦,一個壁式空調,每年有二萬元的招待費,如此待遇,十幾個正副縣長一年要花多少錢?官帽子是平衡器。我們不難發現,無論專職還是掛職,都是為了達到一種畸形平衡,是在用官帽子管理人,平衡各方利益。
二○○七年三月五日,《南方都市報》發表兩篇讀者「來論」,將鄧明義、黃德明在二○○七兩會的「造反」行動引向深入。
「彭水詩案」與物極必反
馬賽克的《有必要將「彭水詩案」列為「兩會」議題》,透露了一個新信息和發起一個新倡議–「既然負責任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已將有礙於民主政治的『彭水詩案』問題帶進了全國『兩會』,那麼我想,作為本來就是意在充分體現民主制度的全國『兩會』,就應將『彭水詩案』之類與民主制度嚴重背道而馳的『反民主』現象,列為今年『兩會』期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重要議題,讓代表和委員們都來議一議、駁一駁發生在現代民主社會裡的這種『反民主』現象。」
柏墉的《「彭水詩案」僅僅是藍慶華心胸狹窄嗎?》提醒:三月三日,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常務副市長黃奇帆先生對媒體說,「彭水詩案」反映出當事官員「藍慶華心胸狹窄的個性」,這種把「彭水詩案」這樣一個極其惡劣的事件僅僅歸因於藍慶華個人的心胸狹窄,筆者總覺得欠妥。很簡單的道理,即使他心胸再狹窄,如果他知道那是犯法的事,如果他知道那將會有十分消極的後果,會付出極其沉重的代價,他還會去做嗎?
中國歷史上曾有過三個「失聲年代」:文革之前的兩次,一次是宋朝理宗寶慶初年(公元一二二五年),到端平元年(公元一二三四年),整整十年,因丞相史彌遠製造嬌詔廢去太子的「濟邸之冤」,從此禁止朝野的文人士大夫寫詩,整整十年,天下沒有詩人的歌唱。
第二個天地失聲的案例是一段七年空白,沒有頌經聲,沒有宗教信仰自由。時間是,公元四四六年到四五二年。起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頒佈殘忍的《滅佛詔》。
二○○三年「胡溫新政」以來,一反「新君登基大赦天下」的傳統,文網空前收緊,言路日暮途窮,到二○○六年底,竟然出現「禁書八本」之新風波,眼看中國歷史上第四個「失聲年代」已然到來。不料物極必反,連體制內人也紛紛被逼上梁山,先有章詒和、袁鷹等文人憤然抗爭,又有鄧明義、黃德明等人大代表在二○○七兩會的「造反」行動。看來,「胡溫新政」能否順利實現中國第四個「失聲年代」,還大有變數。
二○○七年三月五日於深圳「早叫廬」
轉自《動向》2007年3月號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