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人的拾金不昧想到。。。。。。

人氣 1
標籤:

剛來美國時,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讓來自南方的我深深地領教了寒冬的嚴酷。跑到商場買了全套的冬裝後,無意間拐進了皮衣店,一眼就看中了一雙白色的皮手套,價格不菲,徘徊猶豫再三,還是沒有能夠經受得起誘惑,一咬牙跺腳,腰包就癟了一大截。

興沖沖地出了商店門,就看見一正要啟動的巴士,飛快地奔了過去。

到家後,掏出大包小包的東西,想要細細的欣賞一下,所有的東西都試穿、試用了一遍後,卻獨獨沒有發現那副皮手套,心忽悠一下就跳了起來,所有的好情緒都消失了。仔細想想,絕對沒有漏在商店,因為當服務員把裝了手套的袋子遞給我時,我還驚歎那袋子竟然也是那麼精緻漂亮呢!那一定是掉在了巴士上了,因為在巴士上時,我把所有的包都放到了坐椅上,也許下車時就漏拿了那個小包。想到這裏,即刻穿好衣服去巴士站等候,看到那個司機開著那輛巴士過來了,就沖上了車,告訴司機我丟了手套。司機說沒看見啊,一般如果有人撿了,都會交給司機的。他讓我自己再仔細找找,從車頭找到車尾什麼也沒有;就跟著巴士又返回了商店,又從巴士站一路找到商店,還是什麼都沒有。

不抱任何希望地問了收銀員;她笑笑,檢查了我的收據,從台下面拿出了那個精緻的小袋子,我驚喜萬分,連聲道謝。她說,不是我忘記拿了,是我拿到門口時掉在了地上;一個行人看見了,撿起來去追我,可是我已經上了車了;她就把袋子交給了收銀員。

那行人怎麼沒有自己要呢?手套的商標還在上面,絕對一看就是新的!當時真的那麼想了一下,之後慚愧不已。

那個冬天裏,我感覺到了溫暖。

一天早上,同事一進辦公室,就沮喪地說他真倒楣,把護照和把簽證的資料都丟了。他的簽證要續期,人事部就要他把那套資料帶了來。驗完以後,他把資料裝進一個檔袋裏準備帶回家去。他記得清清楚楚的,離開辦公室時,把那個文件袋放進了包裏;可回到家後,卻發現包裏根本就沒有;他連夜又返回了辦公室,翻了個遍,什麼也沒有;估計是掉在路上或地鐵上了。護照可以去紐約中國領事館重辦,可那些來自移民局的資料怎麼辦呢?麻煩無比,想起來就讓人頭疼。那幾天,同事也沒有心情上班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補辦那些資料上了。

大概過了四五天吧,人事部打來電話讓他去一躺。一回來,他就感歎萬分,竟然有人撿到,給他郵回來了,一張紙都不少!他說那人一定費了很大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那些資料,並從中找出他的地址,因為護照上的地址是國內的,而那些資料裏也只有一張紙上有單位的位址!同事說他非常想好好地謝謝那個人,可信裏信外除了他自己的資料外,沒有留下一個字。

同樣的事,我也經歷了一次。那天鎖好家門,就把鑰匙很小心地放在了兜裏,上面連著我的工作ID。進大樓時,照例要掏出ID 給保安檢查,誰知一摸口袋,是空的!

左想右想不明白,懊惱之極,就決定去補辦一個新的ID。和秘書一說,秘書說先不要急,若被人撿了,一定會郵回來的,因為ID後面有單位的位址。聽她這麼一說,想到同事的經歷,也就不急了,但也沒有抱多大的希望。

果然沒過幾天,ID 和鑰匙就真的給郵了回來。

心裏的感歎自然不必說。

撿了東西不往自己的腰包裏揣,已經是很難能可貴了!不往腰包裏揣、又不撕毀或扔進垃圾桶,就更難能可貴了!既不往腰包裏揣,又不撕毀或扔進垃圾桶,而是想方設法找到地址、寫了信封、付了郵資跑到郵局去給失主郵回來,那就真的是活雷鋒了!

雷鋒是我們的榜樣和光榮,因為能夠象雷鋒那樣去做的人不多,即便是有,也常常會被人當作傻子一樣去嘲笑;可這裏,卻似乎到處都可以看到雷鋒的影子:拾金不昧、助人為樂、好善樂施、無私捐助。。。。。。普遍得就如同普通的你和我。感歎之餘,不僅有些困惑,就問美國的朋友,你們的學校開設了思想品德教育課嗎?朋友們睜大不解的眼睛看著我;我就直截了當地說,就是那種教你要做好人不做壞人的課;朋友們笑了,說沒有,那你們有嗎?我們有,從小到大都有思想品德教育課!可我們卻沒有這麼多的雷鋒!

一次看到一個母親撿起地上的幾張廢紙扔進垃圾筐裏,她的那個走路都還在搖搖晃晃的小孩子也撿起一張小紙片,蹣蹣跚跚地走到比她還高的垃圾筐前。

突然明白很多東西不是課堂上老師的幾句話就可以學到記住的,而是一種通過言傳身教、環境薰染、自然自覺地滋生在血液裏的內在的本質。

曾經有人自豪地說過,我們的國家將來一定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的經濟大國;可是他又悲哀地說,我們在人的素質上永遠不可能超過他們。

他說的也許有些危言聳聽,可我們不得不承認,如果我們不從現在就開始重視,那麼將來給我們的子孫講起雷鋒的故事時,他們也許就會嘲笑著說,這是哪個時代的事了?還會有這麼傻的人?到那時,不知時代是進步了?還是後退了?不知是喜?還是悲?文章來源:【看中國報導】

相關新聞
失業婦臨財不苟 撿10萬交警局
【傳統文化】拾金不昧匾
外帶麥當勞漢堡  袋內竟裝1萬5千歐元現金
運鈔車掉下398萬 婦人苦追還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