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14日訊】今年3月5日,全國「人大」、「政協」兩會,又粉墨登場。早在「兩會」開幕前,總理溫家寶就發表題為《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的文章,為「兩會」定調:繼續經濟改革,不搞政治改革。溫家寶的文章,引用鄧小平的話,重申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這是對黨內保守派的安慰;溫家寶又借用趙紫陽二十年前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則是對黨內改革派的拉攏。
有了溫家寶的這番定調,接下來的「兩會」,開得四平八穩,了無新意,就毫不出奇。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本身平淡而乏味,也怪不得那些庸碌無為的「代表們」,一邊假裝聽報告,一邊酣睡如泥。
中共宣傳,今年的「兩會」,重點是民生議題。其實,近三十年來,在中共的喉舌裡,哪一年的「兩會」,重點又不是民生議題呢?既然避談政治改革,經濟和民生就成了唯一的話題。用這個話題,可以代替任何話題。既可以贏得「務實」的虛名,又可以淡化社會矛盾,一箭雙鵰,何樂而不為?
其實,民生議題,又是一個幌子。比如,在「兩會」上公佈的軍費開銷和軍費增長,才是重中之重。今年軍費開銷3509.21億,增幅529.9億,增長17.8%,占全國財政支出7.5%。軍費開銷,成為所有開銷中的龍頭老大。
相比之下,用於科技、教育、衛生、和文化事業的支出,分別為774億、536億、138億、和123億,所有這些領域加在一起的開銷總和,都不及軍費開銷的一半!而被列為最大民生話題、涉及中國總人口75%的「三農」問題,國家財政開支僅為3397億,仍然低於軍費。對比這些數字,誰能相信,「兩會」的重點是民生?
針對外界質疑,中共當局的說法是:中國軍費高增長,是因為目前中國國防費用的基數太小。然而,中國農業、教育、衛生、科技、和文化事業的目前費用基數更小、小得多,又當如何?中國軍費保持兩位數的高增長,已經持續近二十年,而農業、教育、衛生等費用的增長,遲至近年才開始,又當作何解釋?
說到今年軍費增長,當局再次表示,為了三方面:其一,提高軍人工資和津貼標準;其二,提高軍隊公務事業費和伙食費標準,改善部隊官兵訓練、生活條件;其三,增加裝備建設經費,提高軍隊在信息化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三條中,竟有兩條是改善軍人待遇(且不說,這種改善,已經連年翻了幾番)。既然8億農民不如230萬軍人,民生究竟何從談起?
「人大」發言人的一句解釋,尤其值得注意,他說:「從1979年到1989年,我國國防費實際平均每年下降5.83%。近些年來,才逐步增加國防費……」在這裡,「近些年」、「逐步」等,都是故意淡化的用詞;事實上,從1990年開始,中國軍費就以每年兩位數暴漲。「人大」發言人的話,等於公開承認:中國軍費狂漲,是從1989年之後才開始的,即在「六四」大屠殺之後,中共為維持其統治,更加依仗軍隊,大量花錢,刻意討好部隊官兵。這恰恰應證了筆者多次闡述的一個結論:中共窮兵黷武,其威脅,更多的,不是朝外,而是朝內,隨時準備鎮壓中國民眾的抗爭。台灣問題,不過是一個藉口。
在沉悶乏味的今年「兩會」中,唯一出現爭議的,是關於《物權法》。讚揚者聲稱,通過該法,意味著中共承認「土地私有」、「土地可以買賣」,中國由此翻越邁向資本主義的「最後一關」,是「石破天驚的進步」。然而,早在1949年以前,在中國漫長的幾千年曆史上,中國就實行「土地私有」、「土地可以買賣」,如今的承認,不過是恢復而已?何來「進步」?
實際上,在當前中國的「字典」裡,所有「進步」、「發展」、「增長」、「崛起」等詞彙,都成了「恢復」的同義詞。「恢復」就是「進步」、 「恢復」就是「發展」、 「恢復」就是「增長」、「恢復」就是「崛起」。恢復之前,是破壞,破壞的主謀,就是中共。中共指望以「經濟建設」的幌子,來一筆勾銷其歷史上的罪孽,可謂用心良苦。然而,悠悠蒼天,浩浩江河,有誰曾改得了歷史?
反對《物權法》的人,被稱為「左派」(毫無意義的左右之分),據說氣焰洶洶。前幾年就曾展開大辯論,斥《物權法》「違憲」;今年又召開大型「研討會」,與「兩會」對峙,聲稱「中國的前途與命運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這部從17年前就開始起草、連續7年提交人大審議、直到今年才正式提出通過的《物權法》,竟如此難產!這證明,在現行制度下,社會保守勢力,不僅充斥於中共黨內,而且充塞於學術界、新聞界、和社會其他各界。
中國社會,不要說「進步」,連「恢復」,都是如此的艱難!中共把政半個多世紀,禍國之重,誤國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縱觀今年「兩會」,唯一的亮點,是會前,國務院參事任玉嶺公開批評各地政府「截訪」:對上訪的「截訪」,不但花費巨大,而且積累矛盾,堵塞民意通道。然而,任老先生的微弱呼聲,又怎能穿透龐大官僚利益集團的厚盾?
——原載自由亞洲電台(//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