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印度者得天下?

人氣 2

【大紀元2月8日訊】(BBC記者 蘇平報導) 「只要英國還有印度,就會是一流強國;一旦丟掉印度,就會一落千丈,淪為三流國家。」百餘年前英國駐印度總督寇鬆的話,仍然繞梁有聲。

印度的威脅、印度的機會,印度讓英國人歡喜、讓英國人憂愁。

昔日的印度曾被譽為大英帝國王冠上最珍貴的寶石,現在,印度經濟飛速崛起,英國迫不及待地要和她重續前緣。

過去兩年間,兩國高層人物頻繁互訪、會晤。2005年1月,雙方共建貿易和經濟聯合委員會;去年6月,在倫敦召開商業峰會﹔10月在倫敦召開首次投資峰會。

觀察英國人的迫切程度,就好像決策者以為,得印度者才可得天下。

錯過這條船

幾天前,印度的塔塔鋼鐵公司以近60億英鎊的價格收購了英國的康力斯(Corus)鋼廠,塔塔鋼鐵從世界排名第56位一躍成為世界第五大鋼鐵公司。

印度工商部長說,這是印度「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真實體現」。

如同中國曾經被描繪成「沉睡的巨龍」一樣,印度曾被英國人戲稱為「趴著的大象」。現在,大象站起來了,它的規模和實力不容忽視。

英國曾經統治印度將近兩個世紀,兩國之間有很強的政治和文化聯繫,但是,在經濟方面,仍然有很大的發展餘地。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但在英國的出口排行榜上,印度位居第18。印度一家著名的金融信息中心說,英國對外貿易中,與印度的交易額只佔1%。

英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當中,只有少得可憐的一部分流入了印度。2002、2003、2004年,英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總額分別為503、664和654億美元。但是,印度改革開放以來(1991年8月-2006年5月),英國對印度的直接投資總和只有20.26億美元。

英國人擔心,自己會不會如同當年沒有像美國、德國那樣迅速抓住中國崛起的機會一樣、再次錯過印度這條船?

驕傲自滿?

業界人士不斷指出,英國不能繼續像現在一樣僅僅把印度看作廉價勞動力的來源,而是要更加重視招商、投資、研發以及人才爭奪。

年中,英國議會下院貿易和工業委員會發表的報告批評英國公司沒有抓住印度市場的巨大潛力。報告說,很多英國公司只是簡單地把印度看成提供廉價勞動力的來源,而不是新興的市場,英國正在浪費它和印度「獨特關係」。

但另一方面英國公司說,他們非常理解印度的市場潛能,但卻缺乏政府的幫助和支持。

財政大臣布朗不久前出訪印度,國內其實有很多批評人士對此大為不滿。他們認為,布朗掌權快九年了才想起來去印度,為時已晚。

保守黨領袖卡梅隆2006年秋也批評英國公司「驕傲自滿」、「坐山觀虎斗」,不趕快努力的話,將會錯過下一波巨浪。他形容英國和印度的關係「非常疲憊、急需強心針」。

特殊關係

其實,和印度打交道,英國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除了歷史原因之外,英國和印度「特殊關係」中更加不尋常的一點是,在英國國內,印度後裔的居民總數將近150萬,相當於英國總人口的2%。

在英國,印度的咖喱雞已經把傳統的魚條擠下了餐桌﹔就連英國人贏板球的夢想,現在也寄托在了一個錫克人的身上。

英國人愛說,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人是自己的表兄弟,其實,在南亞的次大陸,英國人可能更容易找到親戚。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英國的亞裔社區地位越來越顯赫,可以說是英國最有實力和影響的少數民族。這部分人手中掌握的可不僅僅是咖喱雞和選票權。

1月中旬,印度鋼鐵巨頭、億萬富翁米特爾向工黨捐款兩百萬英鎊。這對於囊中羞澀、欠著一屁股債的工黨來說,無異於久旱甘雨。三年前,米特爾也曾經向工黨捐贈2百萬英鎊。

去年年底,工黨承認面臨「嚴重的現金運轉」問題,欠款總額高達2300萬英鎊。印度大亨一揮手,工黨幾乎就能擺脫一場迫在眉睫的財政危機。

在擁抱多元文化的英國,印度後裔以其規模、實力可以對社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如果說第一代亞裔移民振興了英國小商店的話,現在,這些人的孩子正在金融、商業、醫藥等領域大顯身手。

就連亞裔一向不甚感冒的演藝、體育界,都時常可以看到印度後裔的明星。比如說,BBC播出的印度移民後裔製作的、反映印度社區生活的喜劇「我的天啊!」(Goodness Gracious Me)「以及」住在42號的庫瑪一家「(The Kumars at No42)都非常走紅。

政治上有影響、經濟上有實力、文化上逐漸滲透進入主流,英國的亞裔社區不僅確保著英國和印度」特殊關係「的長久存在,對未來兩國關係的發展走向也將產生影響。

無知的代價

說起英國和印度的關係,不能不提不久前發生的「名人老大哥」風波。在這個節目當中,寶萊塢女星謝蒂受到了一伙英國二流明星、特別是一個名叫古迪的女人的欺負。

這裡我特別想提的是一位英國評論家的觀察。

他說,謝蒂這個印度生、印度長的女郎,完全掌握了英國的「傳統美德」:文明、優雅、謙虛、忍讓甚至深沉穩重的「stiff upper lip」,現代英國的年輕人應該感到慚愧。

事實上,謝蒂比古迪做得好的豈止Stiff upper lip?把兩人放在一塊,印度的二流明星不僅要比英國的二流明星更有文化、涵養,甚至連英語說得都要更好。

英國公司不斷把電話中心、軟件設計、實驗室搬到印度去,也正是因為商家已經意識到了,在那裡有一群受過良好教育、會講流暢英文的年輕人。他們不僅可以做同樣的工作,而且可能還會做得更好。

但願古迪以自己的無知,給驕傲自大的英國人敲響了警鐘。(//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印尼雅加達仍在水中三十六人喪生
印度見聞(1):「處女行」驚異多
印度見聞(2):印度的美女和印度的階級
尼泊爾暴動衝擊民主 印度被指幕後黑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