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23日訊】(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希望採訪報導)有媒體批評中國教育產業化導致高額學費,教育支出成為老百姓難以承受的負擔。
美國中文網絡媒體多維網星期三轉載了題為「教育產業化的破產:中國『異形』高校學費殺人」的文章。文章指出,「教育產業化」是中國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的時髦詞彙。然而,2004年中國教育部官員否認有「教育產業化」的政策。
教育部長周濟曾表示,現階段中國教育的發展要反對『教育福利化』和『教育產業化』兩種傾向,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則,教育發展要以政府投入為主。
文章說,中國教育產業化的盛行,始於1998-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國靠外貿拉動經濟的政策遇到困難,轉而寄希望於拉動內需。有經濟學家提出:以教育產業化拉動內需。他們預算,高校擴招100萬,全國就可拉動2%的GDP,3年內中國高校招生量擴大一倍,從每年200萬擴大到400萬人,新增學生全額自費,以人年均繳學費1萬元計,每年可收學費200億,這些學生在校消費40億,這總共240億可帶來1000億的投資和最終消費。
此後中國政府的相關文件,提出發展教育產業的方針。但是,中國延續至今的大學高收費並沒有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收費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卻將負擔轉嫁給民眾。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夏明教授,就中國教育業的現狀說—
夏明:「中國高等教育和整個教育機制的最基本問題第一就是不實用,首先高考和大學不應該成為成功的唯一的一條路,通過技校、中專、像美國的這種大量的社區學院可以一邊工作,一邊讀書。這樣可以培養一些既實用又務實的人才,國家的投資以也比較少。而中國培養很多高、精、尖的人才,理論上很深,實際技巧很差;第二目前中國的大學需要做幾件事情:第一個事情應該在大學內部,尤其是名牌大學內部建立起自己的基金,這個基金能夠幫助大學提高教學質量,對學生和科研都可以進行幫助。」
中國國務院1992年曾提出,將公共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到2000年提高到4%。然而實際上卻一直在3%以下徘徊。對此,夏明教授表示—
夏明:「中國的總體教育投資很低,中國長期是家庭把大量的錢做教育投資。國家的投資方式目前就是搞超級重點大學。像北大、清華、復旦,交大等給了很多錢,包括很多地產和房子,但是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大學的投資經費用在了什麼地方?中國的經費使用也是靠行政命令,也就是大興土木,搞形象工程,而不是去建大學真正需要的圖書館。」
數據表明:2001年中國教育經費只佔GNP的2.6%,在全球120個國家中位於96位,是世界上教育投資最少的國家之一。而台灣在經濟起飛階段GDP的12%~22%都投入了教育。據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玉林按中國教育預算4%差額測算,從1985年到2003年,中國政府少投入教育的經費超過一億萬元。政府投入不足,導致高校收費水漲船高。目前,中國大學的平均收費每年達5千元,而中國農民的平均收入僅為3千多元,佔人口多數的農民根本無力負擔子女的高等教育費用。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