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您有過一個夢想嗎?用腳走台灣一圈,或許您會說,這還不簡單,台灣交通這麼方便。但是?如果我們想要的是一條有自然美景、有豐富的人情味、有人文歷史、不用擔心土石流、沒有噪音干擾、沒有垃圾污染、沒有傷害自然的大型工程的一條步道呢?任何一個人,可以從台灣的任何一個地方出發,再回到原來出發的地方,把台灣健康的、愉快的、悠閒的、放鬆的探訪一遍。台大數學系教授黃武雄老師、荒野保護協會創會理事長徐仁修和公廣集團董事長小野在今年3月共同發起了這個運動,已經有很多朋友陸續參與其中,但這條步道的過程,要構築的不只是一條步道,猶如李丁讚老師在本文寫道,千里步道的建構,是要幫台灣建立一個新的價值觀,所以,他需要更多人的參與。若您想進一步了解千里步道,想知道您可以為這個運動做些什麼,歡迎上網//www.tmitrail.org.tw/查詢或去電02-2923-6464#17〉
我一直喜歡參與黃武雄老師發起的活動,因為黃老師一直抓得到社會核心的問題,我也非常認同黃教授推行「千里步道」的運動,這個運動,是有方法、有步驟的公民運動。
「千里步道」背後涉及的層面很廣,含括了文化、政治、經濟等問題層面。要架構一條千里步道,有一種簡單的方式,那就是讓專業者去設計,連成一條環島步道,由國家來促成、來管理;但是我們並不想用這麼簡單的方式去做,我們選擇用另一種方式去做:由下往上地推廣,當然最後還是要國家公權力一起加進來。
之所以選擇這個比較困難的方式,是因為這運動的目的不單只是一條環島步道,還有其背後的企圖。我們要藉由這步道的串連,誘發一個名為「社會」的東西,例如:民主、政治、教育,這才是最後的目標。
談到今天的主題—千里步道與市民社會。所謂的「市民社會」,英文是civil society,有時也翻譯做「公民社會」。台灣是不是一個公民社會?公民社會是現代社會理想的呈現,我們為什麼要達到公民社會的目標?因為在公民社會之下,社會秩序會好,政治、民主也都會好。
台灣過去五十年來沒有真正的公民發展,民間沒有組織、動員的力量,所以社會很弱,導致無法與政府相對應,嚴重影響台灣的發展。
「公民社會」最大的特徵,就是公民熱心於公共事務,願意參與其中,關心與自己無關的事情,並想辦法解決,那就是公民。
「公民」與傳統社會中的鄉民不同,舉個例子來說,一條馬路中央有洞,造成不少車禍,傳統的「鄉民」思維下,他們會用自己的力量,去填洞修補,而且為善不欲人知,最好不要被人發現;但「公民」會打電話給警察、民意代表,甚至是寫信到報社,壓迫政府來解決,一個市民社會當很多公民存在時,就會進入公民社會,如此社會才會好起來。
現代社會好不好,重點在公民、在社會,而不是在政府,不要去期待政府或是總統有多好,只要底下的公民強起來,政府就會改變,因為有強大的公民逼政府做好;沒有監督,政府就會變壞,反而會被政治牽著走,就算有政黨政治也沒用。
台灣的改革總是集中在政治改革上,其實政治改革的議題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問題在底層,在於這個社會大家願不願意一起共事。
我們現在就是要透過「千里步道」的建構,為台灣建立一個新的價值、新的想像,慢慢地把民間的力量集結起來,使之成為強大的社會力。
(整理自2006年6月30日千里步道智庫沙龍引言)
轉載自:台灣大紀元日報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