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復萌 探中國民間去共化現象

人氣 16

【大紀元12月6日訊】中國公眾假期做出重大調整,代表共產黨節日的「五一」長假將被取消,改由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傳統節日取代。北京舉行的第八屆國際漢字研討會上,多國專家達成共識,決定統一常用標準漢字,以正(繁)體字為主。中國首次提出「簡體字和繁體字共存」。

而中國大陸出現了「漢服運動」,越來越多的民眾 開始身穿漢服,並且民間及半官方行祭祀、成人禮等傳統禮儀。此外網上對保護中華文化遺產如中醫、針灸等的呼聲高漲。

在十一月二十一日發行的第四十六期《新紀元周刊》封面故事《傳統文化復萌 探中國民間去共化現象》探討了上述現象,並指出,目前在中國出現的傳統文化復歸現象,只是近年來中國大陸民眾、知識份子和一些中共官員主動或被動選擇去共產主義化過程的一小步,這一進程將隨著人們對共產 主義運動的批判和自我反思的深入,逐漸擴大明朗,並帶動中國走向共產主義之後的新歷史時期。

全文轉載如下:

===========================================
漢字統於正體

文 ◎ 辛菲


(新紀元資料室)

大陸、台灣、韓國、日本學者在不久前於北京舉行第八屆國際漢字研討會上達成共識,決定製作統一字形的常用標準漢字,以正(繁)體字為主。經過較長一段時間涉及簡、繁體字取捨的文化之爭暫告一段落。其中特別引起外界關注的是,中國官方改變其歷來文字政策,首次提出「簡體字和繁體字(正體字)共存」的口號。

幾位學者十一月六日為此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正體字是中國古老文化留下的精髓,真正能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現在全世界的中文熱方興未艾,而站在文化歷史長河中來審視,正體字是最應該、最有條件成為世界性的語言。統一字形並走回到正體字上去,是大勢所趨。

學者們還表示,這次會議也代表著中共歷來的文化和文字政策在實踐中破產。中共建政以來借廢除和否定正體漢字,達到截斷傳統文化承傳的各種企圖,均告失敗。

漢字擬統一 正體字為主

據韓國《朝鮮日報》報導,根據這次國際漢字研討會上達成共識,專家們將把五千多個常用標準字以正體字為主進行統一,如果個別漢字有簡體字,就繼續保留。

據報導,此次會議由中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和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本屆會中還計劃將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國家及地區吸收為新會員,擴大漢字使用國家的參與範圍。會議決定製作四國漢字「比較研究詞典」,逐漸統一各國使用的字形。會議還決定明年在韓國首都首爾舉行第九屆研討會。

國際漢字研討會於一九九一年由韓國發起成立。其目的在於預防東亞國家因為使用韓國和台灣的正體字、中國的簡體字、日本的略字等不同形狀的漢字產生混亂,確定常用漢字的字數,推進字形標準化、統一化。

世衛中醫術語使用繁體字

國際漢字研討會多年來在國際社會的努力頗有成效,在這次漢字統一前,就有越來越多國家的民間及官方採用正體字。《明報》二零零七年十月十七日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已訂定中醫術語的中英文翻譯標準,所使用的漢字全部是繁體中文。

據稱,世衛組織透過中國、韓國、日本、英國、澳門等國家與地區專家,經過四年的努力,完成制定傳統醫學術語的正體字國際翻譯標準。

翻譯標準使用英文名稱與漢字對照的形式,全書以英文為主體,漢字全部使用正體中文;裏面收錄八大類醫學典籍、三千五百四十三個詞條,附有名詞定義或描述。

世衛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官員崔升勛表示,各國對傳統醫學術語有不同的稱呼與翻譯,制定統一標準的目的是滿足現代醫學教育培訓醫療、研究、資訊交流的需要。

據悉,當時中國接受了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標準。有分析指出,國際間對回歸傳統漢字的呼籲產生了足夠的壓力。

無獨有偶,今年夏季德國《經濟時尚導報》披露,胡錦濤在給海外華人的題詞中採用從左到右的方式,並使用正體字﹔溫家寶多次給香港學生的題詞中也都使用正體字。


(Getty Images)

規範漢字有利中華文化普及

大紀元專欄作家章天亮博士認為,以正體字為主統一漢字字形有很多積極意義。漢字的一大特點就是字形的穩定,這個特點使得今天的人仍可以毫不費力的閱讀漢代乃至先秦的文獻。漢字的規範工作,會進一步增進漢文化的普及和增進民族之間的交流。

他說:「我們看到過去許多測字的人,都是以正體字為基礎來預測。那是因為漢字在創造的時候,每個字的寫法都有很深刻的原因。正體字要比簡體字更接近字的本來意義。」

中共文字和文化政策轉向?

據報導,出席此次國際漢字研討會的中方代表有安徽大學校長黃德寬、北京大學教授蘇培成、李大遂等;台灣代表有中國文字協會理事長許學仁等。

《網路文摘》主編徐水良表示,這次會議雖是官方主辦,但是參與者多是民間的專家學者。總的來講,支持恢復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者占了優勢和上風,他們與我們這些年反對中共歷來的文化和文字政策,保護傳統文化和傳統文字的觀點,幾乎完全一致。這代表著中共歷來的文化和文字政策在實踐中破產,不得不轉變其政策。

他說:「在目前的情況下,中共的文字和文化政策還在起作用,能夠達到『簡體字和繁體字(正體字)共存』是一個突破,將來慢慢會趨向於正體字的使用。」

中共建政前就開始進行漢字簡化工作,建政後,於一九五六年公布《漢字簡化方案》,一九六四年編印《簡化字總表》,但一九七七年《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遭到失敗,被迫收回,現在剩下幾百個簡化漢字及偏旁。與此同時,中共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一波又一波的毀滅和根除。毛澤東一直到他死去以前,都始終主張廢除漢字,改漢字為拼音文字。

徐水良表示,中共建政以來廢除漢字的種種企圖,統統都失敗了。

簡體字截斷傳統文化承傳

台灣文字研究者、《預言中的今天》主編張福章表示,漢字有其神傳的根源,裏面蘊含著文字的規則、自然循環運化的規律、原始的生命宇宙觀,以及敬畏天地神明的文化內涵。字裏面帶有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資訊,包含有形空間和無形空間,既表現人的行為與狀態,也表達人的心靈與思維,還有預測學功能。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漢字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性,文化也豐富漢字本身雄渾多變的蘊涵。

張福章說,中共執政以來,用簡體字取代正體字,甚至想用拼音代替中國的漢字,目的是截斷傳統文化的承傳。

張福章表示,現在的簡體字雖然筆劃變少了,但是卻破壞了偏旁部首的規則及文字本身的文化內涵,甚至和原來的內涵反意。學簡體字的人很難看得懂古書,所以中國的文化就出現斷層,文化中最精華的部份被破壞掉了。

他說,在推廣漢字的過程中,人們也發現簡體字根本無法取代正體字。統一字形並走回到正體字上去,這是大勢所趨。

======================================
「漢服熱」延燒大江南北

文 ◎ 袁昊


(新紀元資料室)

二零零七年十月三十日,一場不同一般的時裝模特表演在江蘇徐州上演,其特別之處在於模特們的穿著不是現代時裝,而是中國傳統的漢服。不過這種過去只有在古裝電影上才能看到的服飾卻沒有使現場觀眾吃驚。近年來中國出現「漢服熱」,很多人對此已習以為常。

一六四四年滿洲人入關後,推行「剃髮易服」政策,使延續了三千年的漢服以及漢文化幾近消失。在一九一一年滿清滅亡之後,漢族男子改穿西裝,漢族女子則習慣穿旗袍。

不過近年來,中國大陸出現恢復傳統的新趨勢,漢服又開始進入現實社會,各地的漢服活動層出不窮。有漢服愛好者建立網站,昭示天下,加入者很快超過數萬人﹔也有人在網上流傳漢服設計,並建議教育部統一使用漢服做學位服。有人將此稱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復興」現象。

二零零七年五月二日,來自上海、常州、石家莊、西安、三門峽、平頂山、鄭州、開封等全國十二個城市的漢服迷聚集古城洛陽,身穿漢服,並依照周禮先後探訪了洛陽東周文化廣場周公營洛雕塑、洛陽周公廟、孔子問禮處、洛陽麗京門、隋唐一條街以及洛陽洛浦公園,訪古問今,向人們展示中國傳統服裝的魅力,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珍惜。

二零零七年三月二十四日,北京首家漢風餐廳「漢風食邑」在三路居正式開業,吸引近百名食客光顧。這個餐廳不但裝修仿漢代,而且服務員和食客全穿漢服。


二零零七年三月二十四日,店主李良和小豐(中)宣布漢風食邑開業典禮正式開始。(新紀元)

店主小豐表示,該店主要想以宣傳漢文化為主體。藉助這個實體,讓更多的人能親身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而瞭解傳統文化。

她說,「我們希望,在今後的漢文化宣傳中,不再是形式的宣傳,衣服只是表象,穿上了漢服,就應該考慮內在的東西了:文化、禮儀、制度、思想、道德等,都是我們急需補充的。不僅穿著祖先的衣服,還有傳承祖先的文明。」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四日,重慶奉節縣城一對新人結婚穿著漢服、唱著現代情歌繞城,引來數千市民圍觀。夫妻倆都是漢服迷,漢服由網上訂購上海製作。婚禮儀式更是新奇,古箏伴樂三拜天地、高堂。

當一行穿著漢服的結婚隊伍出現在縣城商業大道時,數千市民前來圍觀。市民們打聽後才知道這種呈Y字形,無紐扣,帶子繫身的叫「漢服」。激動的新人穿著飄逸的漢服、唱著情歌繞城走了一周,整個縣城都「沸騰」起來。

新郎梁鈞稱,他和妻子喜好歷史,都是漢服迷,想通過漢服婚禮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婚後夫妻倆還打算製作幾套漢服上下班穿。

漢服復興 新的潮流趨勢

《亞洲時報》在線二零零六年八月二十九日報導,在南方城市深圳,現年五十一歲、出身客家的劉荷花兩年來堅持每天穿漢服,不管是在家、還是外出甚至上班。此舉招來很多人的異樣目光。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劉荷花不再是另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穿漢服,特別是不少七十年代末出生的人覺得身著漢裝令人自豪。

漢服復興反映了一種新的潮流趨勢,這也是一些漢人努力尋找文化根源和身份認同的結果。積極倡導漢文化的劉女士說:「日本人有和服,朝鮮人也有他們自己的傳統服裝。但身為中國第一大民族的漢族,卻沒有自己的傳統服裝。」

在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毛先生,甚至提議用漢服代替現行博士服。

漢服運動在漢人的傳統節日——七夕(農曆七月初七)達到高潮。在很多大城市,包括上海、廣州、青島、寧波和南京,漢服愛好者出現在大街上、公園或酒吧裏,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漢服運動」的起源

中國這場「漢服運動」的起源很難追溯,據說,河南鄭州的一名年輕人王樂天是穿漢服上街第一人,隨後許多人紛紛仿效。

二零零三年,五名漢文化愛好者建立了一個網站(huaxia-han.com),如今該網站已有數萬名會員。隨後不久,另一個同類網站(tianhan.net)也宣告成立,會員在短時間內發展至逾萬多名。這兩個網站都公開倡導穿漢服。

對於目前出現的漢服熱潮,儘管有人稱其可能觸發極端的民族主義而心存質疑,大多數人表示這是對傳統文化的弘揚。更有分析人士指出,漢服的出現反映了中國民間對回歸中國傳統文化的嚮往。

北京首家漢風餐廳「漢風食邑」店主小豐介紹,各界人士都在關注這個趨勢。「大多數人都是表示支持,覺得這種復興文化的現象是好的。其實真正的目的還是為了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小豐表示,引導人們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我們從認識衣服到瞭解傳統文化,再到去弘揚,需要一個過程,有可能三年五年,也可能需要十年或是二十年。只要人們有興趣來瞭解,我就感到很欣慰。

她說,「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博大,『仁義禮智信』的精神體現在方方面面,其精髓,我們一輩子都學不完。」

===========================================
傳統禮儀興起 催動雅正新風

文 ◎ 袁昊


陝西西安公祭黃帝大典 (Getty Images)

二零零七年十一月十一日,北京一對新人身著漢服,舉辦了一場別緻的漢民族傳統唐制婚禮。婚禮由催妝、迎新、卻扇、拜堂、撒帳、解纓結髮、宴飲遊藝等儀程組成,歷時大約一個小時。中國大陸自漢服開始盛行以後,各種中國傳統禮儀如復古婚禮、女子笄禮、公祭也漸漸大行其道。

中國民間社會文化團體軒轅閣秘書長胡汀洲表示,中國社會丟失了很多可以承載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氣度的傳統,包括禮儀。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素。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回歸,將給道德和文化缺失的當今,帶來一股雅正的新風。

復古婚禮大行其道

十一月十一日北京新人在大宅們酒樓舉辦的這場復古婚禮,展現了傳統婚禮的魅力。中國的傳統禮儀在年輕人的婚禮中正成為流行儀式。婚禮承辦方「漢衣坊」稱,自其一年前推出漢民族傳統禮儀系列以來,業務量快速增加,漢衣坊接受全國各地民族傳統婚禮業務已排到二零零八年。

類似的傳統婚禮儀式,在全國各地廣為流行,深受當代年輕人的青睞。

《今日早報》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十一日報導,在浙江省古城紹興,模仿古人的婚禮儀式近來在新人中開始流行。坐花轎和騎白馬,鳳冠霞帔和狀元帽,復古婚禮因其濃郁的文化特色和異於當今流行的不土不洋的婚禮,迅速成為許多新人的首選。古城紹興一位婚慶公司的人員表示:「忙的時候一天都有好幾對新人要求舉行復古婚禮。花轎和馬都不夠用了。」

二零零六年十月一日,廣西首府南寧市出現八抬大轎娶新娘的熱鬧場面,新郎身著紅色「狀元服」,騎著高頭大馬,走街穿巷迎娶新娘;新娘身著鳳冠霞帔,端坐在八抬大轎內,「媒婆」 一路舞著歡快的秧歌,「金童玉女」緊隨其後,嗩吶鑼鼓齊鳴,這一古婚禮引得路人紛紛駐足觀看,成為南寧黃金週一道獨特的風景。

迎親隊伍回到新郎家。跨馬鞍、邁火盆、拜天地、交杯酒……一場喜慶的復古婚禮就這樣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二零零六年十月,遼寧省阜新市民在街頭常會看見這樣新鮮的畫面﹕新郎騎著高頭大馬,頭戴狀元帽,身穿紅色長袍;新娘則身著霞帔、頭戴鳳冠,蒙著紅蓋頭,端坐轎中,伴隨著歡慶的鼓樂聲,長長的接親隊伍緩慢地前行……

復古的婚慶儀式是阜新市當時街頭上的一件新鮮事。據在該市首次承辦復古婚慶儀式的花轎禮儀公司經理介紹,用古代的婚慶方式舉辦時下的婚禮,在全國很多城市早已悄然興起,很受準新人們的青睞。

古女子笄禮重現

二零零七年四月十五日,中國民間社會文化團體軒轅閣在西安大唐芙蓉園仕女館,舉辦了丁亥年上巳節漢服文化活動,六十多名網友身著各式傳統漢服,舉行了女子笄禮、祓禊祈福、雅集等儀式,吸引了數百市民觀看。


二零零七年四月十五日,中國民間社會文化團體軒轅閣在西安大唐芙蓉園仕女館舉辦女子笄禮、祓禊祈福、雅集等儀式。(軒轅閣提供)

行禮會場的正中擺放一張香案,香案上供奉一幅軒轅黃帝的畫像,全體肅穆,笄禮嚴格的按照古代公主級別的成人禮儀式程式進行:就位、入場、賓盥、初加、二加、三加、敬酒、謝禮。

「笄」是一種髮簪,是中國古代專為女子設計的成人禮。某家有女初長成,於是行個笄禮,一頭長髮,一根發笄,細心梳成一個秀美的髮髻,鄭重簪上髮笄……讓女子感受那一席長髮的柔美所賦予的社會責任與角色定位,履踐孝、悌、忠、順等德行。

過去,青年男女有一個重要的禮儀就是女子笄禮和男子冠禮,也就是古代的成人禮,男女青年都要束髮加冠,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舉行這一儀式,是要提示行冠禮者: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

上巳節,又名三月三,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在古時又被稱為「女兒節」,在漢族地區已失傳。但在中國的少數民族地區還有遺存,在日本和韓國等周邊國家,現在還有從中國傳過去的 「女兒節」的風俗。

公祭活動層出不窮

二零零七年五月二十九日到三十一日,山東省臨沂市舉辦了「諸葛亮誕辰一八二六年」祭祀大型紀念活動。在此一個多月前,湖北襄樊市舉行了「紀念諸葛亮出山一千八百年」大型慶典。

近年來,一場場公祭大典在中國很多地方鳴鑼開場,從「公祭伏羲」到慶祝「中華母親女媧誕辰」、從「神農文化節」到「祭祀盤古大典」、從「諸葛亮出山一千八百周年紀念」到「柳下惠公祭大典」、從三皇五帝到三教九流,多個地方爭相祭奠。

孔子故鄉山東曲阜每年也有民間祭孔活動,不過自二零零四年開始改為官方主辦,該次活動是中共一九四六年建國以來首次祭孔,祭孔風格突顯「紅朝」色彩。

對女媧、黃帝等古人的祭祀活動在不同的地方多次上演,公祭的基本形式都是設一大型祭壇,擺上五穀三牲,然後鳴炮鳴金,擊鼓奏樂,朗讀祭文,焚香敬香,擺獻花籃,鞠躬禮拜。值得留意的是,這些大型的公祭活動,不但大部份獲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一些中共官員也主動參與其中,扮演祭祀的主要角色。


民間祭拜黃帝(Getty Images)


公祭似是而非 但示尋根熱潮

中國作家、前吉林省藝術學院戲劇系教師盧雪松女士表示,從表現上看,這些公祭行為大多搞得似是而非,雖稱為祭祀,其實並無祭禮可言。

台灣知名學者龔鵬程教授參加完二零零四年山東的祭孔典禮後,評價是「平生所見最爛的一次祭孔」。比如「祭場未淨場,祭禮不正供,司儀穿太監服,樂生著清代官服,禮生著戲裝。」。

中國問題專家章天亮認為,公祭現象背後展示的是民間文化復興,驅動尋根溯祖的熱潮。

他也表示,要使這些活動不走樣,就必須正本清源,復興中國真正的正統文化,現在這個趨勢在民間已形成,「掛羊頭,賣狗肉」的官方活動將逐漸被正統文化取代。

軒轅閣秘書長胡汀洲表示,中國社會丟失了很多可以承載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氣度的傳統,包括禮儀。

他說,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民族文化和國家制度的基礎。禮的本質在道,言和行都要符合道,德是禮的源泉和動力。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回歸,將給道德和文化缺失的當今,帶來一股雅正的新風。

=======================================
中醫「保衛戰」折射民間文化認同

文 ◎ 辛菲


自去年以來,以中國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為首的一些學者全盤否定中醫,同時韓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醫申報世界遺產,引起大陸民眾巨大反響。諸多專家學者及民眾紛紛發起保護中醫的呼籲,展開了一場中醫「保衛戰」。

互聯網上出現大量要求保護中醫的跟帖,醫學專家今年舉辦幾次國際性會議,強調傳承中醫藥文化,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廢棄、排斥、歧視中醫藥的言行。專家們還呼籲,中國如果不重視傳統文化,那必將被國外一項一項的「奪取」。

有分析指出,民眾和學者對保護中醫的呼籲,折射出中共當局對傳統文化精粹中醫的漠視,以及中國民間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專家:中醫在世界逐漸升溫

第三屆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於今年九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在廣州召開。該次大會聚集了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德國、丹麥、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奧地利、越南、韓國及中國港澳台等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的一千多位專家。

世界衛生組織、歐美等國的專家紛紛現身說法,力挺中醫。世界衛生組織官員崔升勛博士在開幕式上發言中,讚揚中醫發展已取得長足進步,在一些疾病的治療方面,「使用中醫比西醫的性價比更高。」(註:性能/價格=性價比)

據專家介紹,傳統中醫學在國外相比其他傳統醫學,發展形式良好,當地行政部門和醫學部門認可中醫有完整理論和實踐。中醫是成系統的學科觀念,正被西方醫學專家接受。針灸等在美國大部份已經獲得立法認可。

據大陸媒體去年十一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中醫臨床指南》自二零零五年開展編寫工作以來,已經完成了中醫基本術語和針灸穴位兩個部份的標準化,成功搭建了《中醫臨床指南》中眼科部份的框架,腫瘤部份的框架也接近於完成。

據介紹,世界衛生組織版本的《中醫臨床指南》,是由世界衛生組織主導的標準化、國際化的中醫臨床實踐指導性文件。指南主要由中國中醫藥學界專家撰寫,日韓等國專家輔助形成。這套《中醫臨床指南》預計將涵蓋二十七個病種。


中醫作為傳統文化的精粹,在幾千年的歷史中長盛不衰,但是近年來在中國大陸未受重視,卻在世界受歡迎。圖為清代太醫院御藥房藥櫃(中央社)


中醫開始在中國復興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去年十月三十一日接受《環球人物》專訪時稱:「中醫陰陽五行理論是偽科學。」前些年他曾說過:「中國傳統文化有90%是糟粕,看看中醫就知道了。」

何祚庥再次否定中醫,引發論壇上一片痛斥怒罵聲。有線民表示,「又是這個老科痞來說事,所謂的『反偽鬥士』全是科技垃圾噪音。」

還有線民說,「他是想分裂中國,破壞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現在總算明白他為何反對氣功,原來為了反對中醫,繼而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何時休?早該休矣!」

「何祚庥是中國人在知識領域創新求真實踐的絆腳石。他乾脆直接把中國也給廢了,不就省事了,真是個挨磚頭的『磚家』。說陰陽五行理論是偽科學就如同說原子理論是偽科學一樣可笑,一個半瓶子醋式的人譁眾取寵罷了。快快把它送給韓國人吧,說不定有賞錢的。」

針對廢除中醫的言論,專家認為這是不理性的言論,要問十三億中國老百姓願不願意。第三屆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前後,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吳偉康表示,中醫發展有深厚的基礎,關鍵是民眾需要中醫。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秘書長金世明表示,二零零五年一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民眾用的西藥藥費共一千兩百四十九點九五億元,中藥藥費共花掉一千一百九十一點九二億元,「眾所周知,進口西藥特別是癌症類用藥,是很貴的,中藥比起西藥便宜很多倍,」金世明說。

據《南方都市報》今年五月報導,來自全球的五百多位中醫藥專家及企業界人士齊聚,首度發表聯合宣言,強調傳承中醫藥文化,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廢棄、排斥、歧視中醫藥的言行。

針對目前中醫藥面臨的尷尬現狀,以及「廢除中醫」等觀點,與會者共同發表了《中醫藥發展宣言》(廣州宣言),該宣言指出弘揚中醫藥文化,發展中醫藥事業,是當今中國乃至全球華人的共同心願;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廢棄、排斥、歧視中醫藥的言行。

韓國中醫申報世界遺產的警示

二零零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後。去年十月韓國擬將中醫申報為世界遺產,在中國學術界和民間產生強烈反響。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表示,韓國申遺對中國人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和震動。中國對於精髓的文化的保護整體上是一種缺失狀態。藉此機會可以反過來再促進中國對傳統文化的珍惜,進行「出口轉內銷」。

胡星斗指出,拋棄和割裂傳統,中國人將找不到精神的歸宿和家園。

何祚庥詆譭中醫的言論以及韓國擬申報中醫為文化遺產的消息,也引發了中國網民的深刻思考。自去年以來,大量網民發表見解力挺中醫。

有線民表示,「中醫是中國的國粹,中醫理論與中國古代哲學一脈相承,博大精深,很多人窮其一生的精力也難以掌握其精髓。如果中醫是假的,那救的人難道也是假的! 」

「中醫是祖先最好的『實踐』產物,在漫長的救死扶傷的醫療實踐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在新的時代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中國的一寶。」

在網上的跟帖中不乏現身說法的例子。一位網友寫道中醫治好了他父親的潰瘍結腸炎,西藥根本治不了。另一位醫生網友以親身經歷見證了中醫治好了病人的晚期類風濕疾病。還有一位網友說,中醫奇蹟般地治好了朋友的急性腰扭傷。

有網民認為,中醫不僅僅是一種救人的技術,它更是一種文化。在我們對中醫產生質疑甚至有人要取消中醫時,韓國卻想申請中醫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莫大諷刺。

有網民說,「時下,中國文化越來越受西方人的喜愛,每年都有外國留學生艱難但卻興趣盎然地在學習中醫,當他們歷數中醫的神奇與優秀時,我不知道這些胡說八道的人還做何感想? 」

網民呼籲:「中國人要是知道保護自己的文化,就不至於有那麼多珍貴文物或被毀或流失海外了。 」

中國問題專家石藏山指出,目前中國民眾捍衛中醫的「保衛戰」,折射出中共當局對傳統文化精粹的漠視,也體現了民間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
中國大陸私塾悄然盛行

文 ◎ 施宇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二日,學生身著長袍,口念四書五經,手書毛筆大字,私塾式的教學方式亮相瀋陽。在這家位於中街的九雯學堂裏,學生們完全接受中華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習經史子集、琴棋書畫、中華禮儀、時事茶藝。(新紀元資料室)

在中國民間穿漢朝服裝漸成流行的同時,全國各地開始盛行崇尚傳統文化的私塾教育,在近幾年的不知不覺間,私塾已經遍及全國各大城市。學生穿古代衣帽、行古人禮節、學古老文化,引起各界關注。

近年來民間逢年過節時遊廟會、敬神佛日漸興旺,專家認為中國民眾普遍對傳統文化的崇尚,代表了中華文化回歸、並與此同時消除中共「無神論」黨文化意識形態的「去共化」趨勢。

各地相繼出現私塾教育

近年私塾教育在中國各地此起彼伏地出現,據《國際在線》報導,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三日,鄭州市一寫字樓三樓的一個童學館內,一號稱現代私塾的教育機構正式在鄭州安家落戶。拜孔是學生上課前的必修內容,上香拜過孔子後,二十多個孩子身著土黃色漢服,頭戴黑色冠帽,在老師的帶領下,一一在蒲團上盤腿而坐,跟老師識字做遊戲。漢服、冠帽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不少孩子讀上幾個字,就要伸手摸摸冠帽,一會兒又正正衣襟。

《瀋陽晚報》報導,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二日,中國古代私塾教學場景在瀋陽一家名為九雯學堂的民辦教育培訓機構裏再現,來自不同學校的中小學生在新私塾中,學習國學和中國傳統禮儀等教育。當日現場出現的是一個 「古裝」的陣容誦讀「弟子規」。這裏不講課文、不教英文單詞、不上數學課,只講授朗朗上口的古文,內容包括《三字經》《千字文》及《弟子規》等。

二零零六年九月十七日在深圳,一間貼滿中國古代師訓的教室裏,古樂裊裊,二十多個峨冠博帶的幼兒恭敬地向孔子像行禮參拜。十六日,以「新蒙學」教育為理念的現代私塾連鎖機構——童學館在深圳舉行課程展示,二十個幼兒在這裏體驗了為期半天的培養國學文化底蘊課程。據介紹,童學館深圳分館在九月底正式開幕。

據荊楚網《湖北日報》報導,二零零六年八月十三日,一個名叫「童學館」的現代私塾在武漢開館。四十五名幼兒著古代冠帽和漢服,向孔子像行禮後,端坐在蒲團上學習國學。浸泡在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中,鑑賞國粹、誦讀國韻和學習禮儀等,「童學館」教學持續四個月,每週上一次課,讓幼兒接受國學教育。

剛剛穿上「學袍」的孩子們顯得很高興。來自街道口幼兒園的亮亮說,「感覺像演電視,很好玩。」五歲的柯灃淋背誦時被老師誇獎,下課後,她向老師行禮以示感謝。

二零零五年十月二十九日,江蘇省蘇州首家現代私塾——「菊齋私塾」正式開課。創辦者表示,創辦私塾主要目的是弘揚國學,培養兒童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私塾教學內容主要是經學、韻文、古樂、書畫、茶道等。

江蘇省徐州市則早在二零零四年七月就出現教授四書五經、太極拳的「現代私塾」。這所「現代私塾」坐落於徐州市雲龍湖公園內, 「私塾」的負責人介紹說:教材選用古文《三字經》《大學》《論語》等。當時就有五十多名小學生於此學習。

「私塾」的負責人易菁說:「我國古代文化典籍中蘊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人們行為處事的道德標準,我們想用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來薰陶現代的孩子們,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同時讓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根植於我們下一代的心中,潛移默化,潔淨孩子們的心靈。」


私塾裏的孩子們放學了(新紀元資料室)


私塾禁令被撤除

在一些地區的私塾曾因為當局禁令而被中止,不過教育部二零零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正式公布,私塾只要按程式申請獲批就可開辦。這是自五十年代初以來,中國首次允許個人開辦私塾。在此前被禁止的私塾隨後陸續重新推出。

《東方早報》報導,早些時候上海想法一致的家長悄然通過一所名為「孟母堂」的全日制私塾,在十二名孩子身上實驗一種具有「顛覆性」的教育形式。在這裏,學生要做的,除了背誦經典還是背誦經典。如《易經》《弟子規》《論語》等古代傳統經典,下課後則收看《三國演義》《大長今》等被認為「對孩子成長有益」的電視劇。今年七月,「孟母堂」因屬「違法辦學」被叫停,受到各方關注。

西部《商報》報導,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梁一仁,二零零六年初首次在甘肅創辦了第一家國學私塾「大方經典私塾」。私塾實行進教室後先向孔子畫像鞠躬,教育主題是以德育至上為主,國學經典朗誦課加上古文教學,課餘時練琴、繪畫、站樁等。

該私塾由於遲遲得不到教育行政部門的認可,只得將全日制私塾轉為假期、週末為學生補課的課外學習班。私塾解禁的消息傳來後,梁一仁打算繼續申請辦私塾。

各界討論熱烈

私塾的出現引起各界的熱烈討論,評論人士、專家學者紛紛發表看法,其中不乏質疑之詞,但更多的是肯定。一些人質疑,學國學可使孩子更懂規矩,更會做人,但這個時代更需要的是有創新精神的人,國學教育到底是否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也有人稱,中國傳統的文化遺產毫無疑問應該繼承,但是怎樣才是真正意義繼承?穿古衣、背古書只是形式,還需要看內容。

上海「孟母堂」的一位沈性男士表示,他的孩子在私塾長進很大。武漢東西湖區城管局的陳女士說,利用朗誦的形式,教孩子禮儀和做人的道理,對兒童發展很重要。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院長郭齊勇教授則說,國學教育應從娃娃培養起。學齡前兒童記憶力好,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藉助韻文,讓孩子在不知不覺的薰陶中成長,是一種新的嘗試。

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彭金山教授表示,私塾學校對小孩進行道德方面的教育,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對國學的有益保護。因此,這種教育方式與現行的教育沒有太大的衝突,是對現行教育體制的有益補充。

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樓宇烈認為,當下的一些國學班介紹的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基礎的知識,國學應該是滲透進每個人生活的細節中,貫穿在做人的道理中。

大河網記者評論說,國學對於中國人來說,承接著文脈,是中國人的精神血液。比如「忠孝節義」等很多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氣節都是值得大家思考和學習的。想想看,大冷天的,孩子們在學堂內穿著長袍學國學,家長們身著厚厚的羽絨服寒風中苦苦守候,這也是國學的精神。

中華文化復興伴隨中國去共化

對於私塾的流行,有學者認為,這是中華傳統文化回歸的表現。大紀元專欄作家張傑連指出,中國文化在過去幾十年出現斷層,然而神傳文化的血脈在中國民間一直未斷絕。儘管被稱為「迷信」遭到干涉,每逢過節,祭祀、拜神的活動在民間從未間斷,而且在近年來越來越大行其道。

他認為中國的古老文化是神真正傳給人類的文化,蘊藏著深厚的根底和內涵,但是在過去幾十年受到破壞,但在近幾年因為《九評共產黨》的廣傳,黨文化也在中國被迅速清除,中華民族面臨一個傳統文化的全面回歸。私塾、漢服以及民間拜神的活動就是這個趨勢的體現。而這個趨勢反過來又會加速中國的「去共化」。

==========================================
官民都信教 「無神論」式微

文 ◎ 袁昊


中國宗教熱,在農村也出現了教堂 。(Getty Images)

近年來宗教信仰在「無神論」控制了幾十年的中國大陸日漸興盛,逢年過節的時候民間拜神祈福的風俗越來越濃。這類「迷信」活動日益走進民眾的日常生活中,而且由農村擴展到城市,從民間進入官方。根據官方調查結果,中國目前有三億人信教,縣處級公務員一半以上相信「迷信」。

分析人士指出,這個調查結果顯示,共產黨所謂的「無神論」意識形態的破產。共產黨建黨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已經沒有人再相信。專家認為,目前中國宗教信仰的流行,是在傳統文化復興的背景下發生的。是一個傳統文化取代共產黨文化的過程。

信教益盛 城市農村盡然

中國大陸在過年期間,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大批人潮湧向寺廟祈福。今年二月十七日的除夕夜,無錫萬名市民彙集至南禪寺。二月十八日,在廣州芳村黃大仙祠,有六~七萬人來到這裏祈福,同一天,武漢市趕往寺院焚香乞願的人數竟達十萬之眾。

不久前一項調查表明,中國有大約三億人認為自己具有宗教信仰,這個數字是官方統計數字的三倍,其中很多是農民。陝西靖邊縣二十二個鄉就有兩百九十七座廟宇。雖然農民經濟上貧困,但家家戶戶佈施起來卻都很慷慨。

在一項題為「中國縣處級公務員素質調查和分析研究」的調查中,組織者於二零零六年九月至二零零六年十二月間,分別在十七個省、市、自治區,和副省級城市行政學院、國家行政學院的當期縣處級公務員培訓班進行調查。

調查顯示:縣處級公務員自稱相信「相面」的比例最高,為28.3%;自稱相信「周公解夢」的比例排第二,為18.5%;自稱相信「星座預測」的比例為13.7%;自稱相信「求籤」的比例為6.0%。

報導稱,「有半數以上的縣處級公務員多少都存在相信以上四種迷信現象的情況,並對 『預測』的災難有恐懼心理。

近年來被中共批為封建迷信的風水熱波及社會各個層面,中共官員用公款為風水之術埋單已成為公開的秘密。在風水的眾多追捧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黨政官員群體」。

還有報導總結了中共官員熱衷風水的七大形式,包括占卜算命、求神拜佛、建廟修祠、壘墳造墓、改門易道、唸經信符、擇日選辰
原山東泰安市市委書記胡建學,他請人預測到有當副總理的命相,可命裏還缺一座「橋」,於是下令將耗資數億元的國道改線,在水庫上架起了一座橋。

一位風水業界人士表示,目前大陸風水公司接待的個人客戶中,以政府官員、演藝人士、企業老總為主。

原北大哲學教授李德齊針對目前宗教信仰的狀況表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相面、測字、卜卦、看風水等的傳統,這也是中國文化傳承下來的一部份,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中國問題專家司馬泰認為,目前中國宗教信仰的流行,是在一個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發生的。隨著共產黨文化日益消弱,傳統文化日漸興盛,這是一個傳統文化取代為患數十年的共產黨文化的過程。

中國官方媒體《瞭望週刊》載文報導說,地下宗教、民間迷信的「抬頭」,反映了農民對共產黨的不信任。中共黨報指出,「一些黨員不信馬列信鬼神、不信組織信個人。」

美國精神科專家楊景端博士認為,中國各類宗教和信仰的復興和發展,實際上是中國人的共產主義信仰破滅後的一種必然。人們已經不相信了共產主義,連共產黨的高級幹部都不相信。

大紀元專欄作家今鐘也表示,在中共各種所謂的「主義」「思想」「理論」「代表」等都行不通了的時候,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將徹底破產。而中國人必然轉向傳統,重新尋找那些可以引領中國人走向新世紀的文明價值系統。

(//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每日退黨團隊聲明精選(2007/12/02)
天賜寶鏡照妖邪  原形盡顯民眾醒
芬蘭:「九評」讓中外民眾看清中共邪黨
兩千九百萬退黨潮專題報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