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23日訊】在語言、文字方面的爭論中,包括繼續使用漢字,還是廢除漢字、堅決拼音化等問題的爭論中,符號、文字及其多少等等,成為爭論中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有必要搞清楚這些基本問題。
世界上符號最簡單的語言,是二進制語言。只要用兩個符號,例如用兩個符號:0和1就可以表達;只要一個電路開關就可以代表這兩個符號,一般接通代表1,斷開代表0。
但是,這種語言的閱讀和理解非常不便。只有電腦(計算機)可以快速閱讀,很少一些專家能夠慢速閱讀。閱讀這種語言,需要大量的電路元件和及其構成的邏輯電路,並且開關運算速度要求非常快。而人腦細胞及細胞間的電路速度,要慢得多。它的結構也不擅長於這種語言。
除了二進制語言,還有其他數碼語言,例如四進制(一般用0-3,四個字符)、八進制(一般用0-7,八個字符)、十進制(0-9,十個字符)、十六進制(一般用0-9再加ABCDEF共16個字符)等等。電腦中用得最多的,除二進制外,就是十六進制。
這種數碼語言,當然非常不便於閱讀、記憶和書寫,所以,專家們開發出了更複雜的彙編語言和各種高級語言。
在人類歷史上,人類最早發明和創造的語言,是聽覺聲音語言。每種實際使用的語言,大約是幾十個音素,構成幾百個音節。這幾百個音節,也就是幾百個聲音符號。用這些音節構成詞彙,用詞彙構成句子。全人類的各種聽覺語言,合起來,不過一二百個音素。所以,如果用拼音字符來代表這些音素,一個字符代表一個、兩個、三個音素,一般語言的拼音字母,不過幾十個。最早的腓尼基字母是22個,是一種輔音音素文字(記輔音不記元音,現在阿拉伯語,以色列希伯來語,仍然是這種輔音音素文字)。現在的英語有26個字母,俄語有33個字母。
當然,在歷史上,人們首先發明的是音節,由音節發展成語言。把音節分解成音素,尤其是用字母來代替音素,那是很久以後的事情。
但是,人類的感覺系統中,比聽覺系統更為重要的是視覺系統。與視覺系統相應的圖像系統,與聽覺系統同時發展。人類的視覺圖畫系統是不同於聽覺系統、不同於聽覺聲音語言的另一種表達系統。雖然人類的視覺表達系統在時間上,也許不比聽覺語言系統早,但人類的圖畫系統產生也是很早的。這種圖畫系統,逐步抽像化,固定化,慢慢產生符號系統,產生視覺語言文字系統。所以,毫不奇怪,作為視覺語言,人類最早使用的視覺符號——文字,當然是圖畫像形文字。像形文字是一種視覺圖畫語言,是用事物的視覺圖像來表示意義。所以從邏輯上,我們很難說它們產生時,就代表聲音語言中的固定音素和音節。從邏輯上,很難說這種文字是由聲音聽覺語言轉化而來的。
相反,從邏輯上,象形文字應該是直接從廣義的視覺圖像逐步轉化而來的視覺語言。因此,象形文字這種視覺語言,應該是在它們產生以後,才能與聽覺聲音語言統一起來。但是,因為聲音語言和圖畫很早就已經產生,圖像抽像化固定化變成文字的時候,它的意義,自然會用已經存在的聽覺聲音語言來解釋。所以,文字一產生,它的意義,很快就和聽覺語言統一。但是,用視覺符號拼音符號來表示聽覺語言,仍然需要經過相當長期的、大約二三千年以上的時間過程。
由於客觀世界的視覺圖像千差萬別,不像人們的主觀發音系統,只能發出幾百個音節。要把這種圖像簡化,抽像化,固定化,並不容易。
所以象形文字的字數,一般要比聽覺聲音語言中的音節多很多。當然更要比比後來產生的拼音字母更加多得多。人們把聽覺語言的音節分解、簡化,找出音素,然後用象形文字轉化而來的拼音字母來代表音素,這是後來的事情。
人們的聽覺語言,包含幾百個音節聲音符號。進一步簡化成音素,用字母來代表音素,不過幾十個。但是,象形文字往往有幾千個。在中國,由象形文字演變成方塊漢字,比較常用的,有七八千個。歷史上產生的漢字,合起來幾乎有十萬。人的記憶力有限,就符號記憶說來,記憶幾十個字母,當然要比記憶幾千個漢字容易得多。這也就使得一百年來,人們紛紛主張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
但是,一百多年來,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的努力,花費力氣巨大,收效卻相當微小。可以說是一再遭到失敗。原因究竟在哪裏呢?
原來,這裡的問題,並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字母記憶問題。甚至也不僅僅是一個漢文化的傳統和繼承問題。這裡的問題,要複雜得多。這裡重要的問題之一,是符號組成的概念靈活性和數量。
即使就記憶問題說,任何一種語言,都不是簡單的字母記憶問題,還有詞彙(包括髮音)記憶,語法記憶和其他的記憶問題。要掌握一種語言,必須記住一種語言的上萬個,幾萬個甚至更多的詞彙。拼音文字的詞彙記憶,除合成詞外,詞彙的概念、內容和字母詞形沒有關聯,記憶就比較困難。但象形文字和方塊漢字,字形和詞義相連,即使不知道意義,往往也可以猜測。所以同樣記憶幾萬個單詞,其難度要比拚音少許多。雖然漢字記憶難度遠遠大於拼音字母,但到了單詞記憶,數量越多,記憶難度與拼音文字的差距就將越來越小,到某一個點,就會出現逆轉。
以數學計算,使用兩個符號(可以相同)組合,30個符號,有900種組合;幾百個音節符號,可以產生幾萬種組合;8000個符號,可以產生6千4百萬種組合。當然,實際語言文字使用中的組合要小得多。
正因為漢字多,一個漢字一個音節,所以漢語詞彙,絕大多數是單字或雙字組成的詞彙,單音節、雙音節詞彙,三字,四字的詞彙比較少。
至於人類究竟是用多少個符號合適,恐怕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需要根據時間和實際情況來決定。
使用符號少了,像前面說的二進制語言,數碼語言,恐怕就很不方便。但是符號太多了,又會超出人的記憶能力,也不好。目前世界上,一般的聲音語言,是用幾百個音節聲音符號。而文字視覺符號,除象形文字外,現在世界上還有兩個系統。一是一般的拼音文字,使用拼音符號即視覺拼音字母二三十個,加上其他常用符號(其他符號不是拼音符號,而是表意符號),大概是一百多個。如果加上專業符號和其他符號(也是表意符號),一般是幾百個。另一個是漢字等方塊字系統,比較常用的有七八千個符號(表意符號)。這兩種符號系統,雖然符號數量相差懸殊,但都現實地存在。沒有證據證明必須消滅其中的任一種。
拼音符號有符號數量少,容易記憶的優點。表意符號有簡單明瞭,表達簡潔的優點。但是,表意符號可以單獨表意,拼音符號必須用表意符號輔助,才能有效表意。沒有標點符號,空格,阿拉伯數字,數理化公式等表意符號配合,拼音符號就不能有效表達。那個朋友不相信,就請把稍長一點的拼音文章,去掉空格這個表意符號試試,或者進一步取消標點符號,或者再進一步取消大寫小寫的表意形式,試試,看看還能不能閱讀。拚命推崇拼音符號,反對表意符號,同時又拚命把這些表意符號的優點,說成是拼音的優點,那樣的理論,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我不贊成當代世界多少年來,把世界的文字的發展道路,說成只有從象形文字到拼音文字一條道路的說法。因為歷史事實表明,在近三四千年的時間內,從象形文字到拼音文字的道路之外,還有一條從象形文字到方塊漢字等文字的發展道路,與它同時存在,平行發展。沒有證據證明,這後一條道路必須抹煞或取消,這兩條道路必須變為一條道路。花費巨大精力廢除漢字改為拼音文字這種努力的失敗,以及當代先進科技的發展,倒顯示這後一條道路,同樣有它的優點。
在現實世界中,人們從視覺系統得到的信息一般遠大於從聽覺系統得到的信息。聽覺語言信息是抽像信息,信息量較小。(聽覺系統包括普通語言和音樂等系統。普通語言系統以抽像信息為主。音樂系統是具體信息和抽像信息的綜合。)視覺則往往是具體圖像信息,信息量大。許多視覺圖像,照片,圖畫,地圖,機械圖,工程圖等等,不可能完全用抽像聽覺語言和文字語言來表達。所以,隨著科學的進步,尤其是電視、電腦和互聯網的出現,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圖像系統來表達,越來越多使用視頻系統和音頻系統來表達。
從原始時代到文字產生以後的長時期內,人們越來越從具體向抽像發展。但到現在這個信息時代,這個方向卻反過來了,變成越來越從抽像表達向具體表達發展。
當然視覺文字信息也是抽像信息,除去具體字形及配置等圖像因素超過聽覺信息,其包含的概念內容,與聽覺語言信息相當。
象形文字和方塊漢字,雖然已經是抽像信息,但是,因為它多少與原來的圖像相聯繫,並且多少保留了原來圖像的一些信息,在越來越具像化的電腦信息時代,與完全脫離了這種聯繫的拼音文字相比,就顯出了它的優點。顯出它在表達等方面的優點。而電腦互聯網和信息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它的難寫等方面的缺點。
綜上所述,由於人類大腦的特點,我們當然不主張無限增加人類的記憶符號;但是,那種要求拚命減少語言文字符號,要求消滅漢字的理論,尤其是五四時代以來,馬列主義和自由主義相勾結,狼狽為奸,從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農,到毛澤東和中共,那種拚命誣蔑漢字,鼓吹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理論,顯然是不對的。至於文字符號的種類、形式和數量,究竟以甚麼為好,還是交給時間和實踐去解決好。我們不僅不能拚命消滅任何一種人類語言、文字、文化和文明的遺產,相反要努力加以保護。從五四以來,尤其是毛澤東和中共,拼命否定傳統語言、文字和文化,拚命批傳統、破四舊的做法,都是完全錯誤的。
從傳統精神財富的繼承上說,傳統中國文化以漢字為載體。中國幾乎是世界上,古代文明古國中,文明沒有中斷唯一的或極少的國家,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漢字及其意義的長期延續,沒有中斷。廢除漢字,就割斷了中國文化的歷史載體,未來不識漢字的人們,就無法從中國歷史文獻中吸取傳統精神財富。中國文化和歷史,就可能像文字和文明失傳的古埃及那樣,遭到中斷、割裂、失傳和湮滅。
當我們努力保護環境,防止自然界物種和自然資源的滅絕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努力保護社會文化文明的生態,防止語言、文字、文化和文明資源的滅絕。毛澤東和共產黨人,以及中國的自由主義者,卻反其道而行之,要努力破壞中國的社會文化和文明生態,滅絕某些中國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資源和財富,這是極端愚昧的表現。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