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22日訊】(美國之音記者:羅摩洛2007年12月21日華盛頓報導) 住在大城市裡的人很容易以為自己想要做的或正在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垂手可得,方便得很。其實這些便利是有代價的。大部份美國城市都不能自給自足。這些城市需要附近人口不那麼稠密的地區來提供貨物、能源和處理城市的垃圾。因此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研究一個都市環境的最好辦法,就是研究那些被用來支持這個城市生活的土地。一些都市規劃人士則認為,降低環境代價的最好途徑就是重新思考城市的設計方式。
人們可以用“活生生的動物”來形容城市。這話怎麼說呢?因為城市會吃!世界各地有成千上萬的卡車定期把食物送到城市。城市還能喝!城市通常是靠抽取地下水或靠河流來提供飲水。城市還能呼吸呢!為了生產能源給居民使用,城市釋放數以百萬噸計的二氧化碳。城市還會分泌,也就是不停地製造垃圾,這些垃圾需要運到其他地方處置。城市就像大部份有生命的東西一樣,它會成長,這就需要數量巨大的建築材料;它會腐朽,製造出成噸的廢物。只有成千上萬畝的土地才能供得起這頭怪獸的生存!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社區和區域計劃學教授威廉.瑞斯認為,真正的都市系統要比城市實際範圍大上幾百倍。瑞斯認識到,要瞭解人們如何使用資源,必須知道到底有多少土地是用來支持特定人口的生活所需。1992年他為這個新的思考方式創下了一個詞彙“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
瑞斯說:“生態足跡是從土地面積的角度來衡量人類對地球的影響,這些土地製造我們使用的資源,並吸收我們產生的廢物。生態足跡提供了一種衡量方式,讓我們能對生態物品和服務之間的供需關係做比較。”
瑞斯教授通過研究發現,人類對資源的消耗超過了地球所能供給的程度。
他說:“ 地球上平均每個人需要2.2英畝的土地,但是現在每一個人只有1.8英畝。這就是說,我們並不是生活在一個可以持續供給的基礎上,而是不斷在耗盡大自然資本。人類對地球的需求,也就是我們的生態足跡,比地球還要大。維持目前世界人口生活所需的方式正在使地球不斷惡化。”
全球的生態足跡自1960年代以來已經增加了一倍多。這段時間裏,城市人口成長了3倍。今天,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住在城市裡。城市的生態足跡因此急劇擴大。
但是,現在人們還不需要完全放棄對城市的想法。瑞斯教授指導過的博士生馬西斯.瓦克爾納格幫助發展了“生態足跡”這個概念。目前他是非盈利組織“全球足跡網絡”的執行主任。他認為,如果城市設計得很好,就可以在適度的資源消耗下,為人們提供高質量的生活。
他說:“我確實認為,城市能夠使用相當低的生態足跡,同時又為人們提供很高的生活質量。因為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人們不需要大範圍移動。如果能利用住房的邊牆,比方說,兩座房屋使用同一面牆,就可以減低冷氣和暖氣的消耗。其他很多生活方面,例如上學,也會因為各個地方集中,而使我們能更有效的利用資源。”
瑞斯教授和瓦克爾納格一致認為,城市居民必須減少對資源的消耗。但是瓦克爾納格的看法是,減少資源消耗的最佳辦法,是藉著改變建造方式來減緩城市的新陳代謝。就像實際可行的節食辦法一樣,城市改善必須是在不強迫人們放棄生活品質的情況下,找到減少生態足跡的辦法。瓦克爾納格指出了一些已經達到這個目標的模範城市。
他說:“特別是一個設計很好的密集型城市,例如意大利中部城市錫耶納,那裏生活質量很高,每個人需要的生態足跡要比美國類似的城市,例如休士頓少3倍。”
瓦克爾納格認為,通過改變城市的設計和規劃,就可以大大改變人類的資源消耗。
他說:“我們認為,都市設計大概會影響70%到80%的整體生態足跡。舉例來說,錫耶納居民並沒有比休士頓的居民更有環保意識。但是,城市設計可以讓人們的生活方式不至於那麼嚴重的消耗資源。”
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找上像瓦克爾納格的“全球足跡網絡”等組織,請這些組織衡量都市的生態足跡,並且對如何減低資源消耗作出建議。即使提出的解決辦法困難重重,但是生態足跡幫助城市意識到,城市對週遭的世界是多麼的依賴。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