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達維重拾專制大棒 大馬種族關係日益惡化

人氣 4
標籤: ,

【大紀元12月21日訊】(亞洲時報 Ioannis Gatsiounis吉隆坡撰文/晏陽翻譯) 四年前巴達維(Abdullah Badawi)以一副謙恭、善良的姿態,接任為馬來西亞首相。他當時的言論不禁讓人相信,他會糾正前任馬哈蒂爾治下多年受到忽視的種族、社會和經濟分裂。

就任之初,他信誓旦旦地說,要改善政府管理、根除腐敗,縮差國內懸殊的貧富差距。他還提出了「伊斯蘭文明化」,以「平衡」外界對馬來西亞的不當看法──即認為馬來西亞日益滑向保守的政治伊斯蘭。他以溫和與謹慎的措辭,傳達他的執政理念。現在回想起來,他當初似乎真的有意緩和國內根深蒂固的政治和種族仇恨。

然而,此後五年來,馬來西亞的政治日益動盪,過去5周更出現了3次大規模的街頭示威活動。最新一次發生在上週二(12月11日),非政府組織聯盟在議會外抗議,反對擬議中的憲法修正案和延長選舉委員會主席的任期。上個月,估計有2萬人走上街頭要求選舉改革。所有這些集會都被政府視為非法,政府拒絕發出集會許可,並暴力鎮壓和逮捕集會者。

巴達維指責,抗議者在威脅國家穩定。他表示,他會毫不猶豫地授權動用惡法《內部安全法》(ISA),不經審判而無限期拘留抗議者,並說「我將毫無內疚、毫無憐憫地這樣做」。

他真的在週四(12月13日)將上述威脅言論付諸實施,簽署逮捕令,拘留了「印裔權益行動委員會」的5名領導人。不久前,萬多名印度裔響應該組織呼籲,在吉隆坡上街抗議,要求外界關注他們在馬來西亞被邊緣化的境況。

在馬來西亞的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主要是印度泰米爾人)這三大種族中,以印度裔的經濟處境最悲慘;不過,大馬政府長期實施「積極歧視行動」政策,卻是扶持人口最多的馬來人,給予他們特殊待遇。馬來人領導的政府在官方聲明中,還指責「印裔權益行動委員會」是「恐怖分子」。

然而,巴達維的強硬手段,解決不了社會-政治危機的根源,也不能輕易解決白熱化的局勢。在大馬引起仇恨和分裂的根源包括,政府偏袒馬來人的「積極歧視」政策、以及緩慢但確定無疑地侵蝕公共和政治領域的伊斯蘭。

巴達維所屬的執政黨巫統,在過去50年裏已習慣了為所欲為,隨心所欲地推行政策。近期出現的這些大規模抗議活動,是長期受忽視的不滿情緒的爆發,並有可能導致出現爆炸性的局勢。相比而言,1998年要求改革的遊行示威,其目標是官員腐敗。1988年的司法危機導致巫統分裂,卻未產生司法改革,反而變相令司法失去獨立。

1969年馬來人和華人之間的種族暴力衝突後,政府推行名為「新經濟政策」的「積極歧視」政策,以扶持馬來人在經濟上達到與華人並駕齊驅的程度,這政策至今仍然有效。可是,這一政策被馬來人濫用,而至今政府仍表示未達到其所宣稱的目標。

首次要求認真評估當前危機的呼聲始於去年,但巫統內抵制改變現狀的力量,仍然強大。政府應對危機的習慣反應是,固執己見,拒不讓步,而不是通過法律和改革來解決問題。這種做法導致社會的發展非常不平衡。馬來西亞經濟總體上來看發展不錯,貧困率到2010年預計會下降到3%以下。當前該國失業率很低,而且現在是進口而不是出口勞工。

然而,該國的社會和制度落後於經濟發展。大馬民眾缺乏創新和批判性的思想,種族和宗教問題主導了政局,並嚴重威脅到國家穩定。司法、媒體及其他重要機構,都得不到民眾信任。國際社會,包括美國對馬來西亞政府濫用暴力表示關注,但馬來西亞政府不以為然,聲稱這是它的「內政」,他國無權干涉。

情況起初看來是不會發展到這種地步的。當巴達維接替其前任馬哈蒂爾時,馬來西亞不平衡的經濟發展,顯然已難以持續下去。巴達維就任之初的改革言論,在很多馬來西亞人聽起來是和藹可親、鼓舞人心的,而且有利於該國急需的國家團結。但後來許多人覺得,大多數承諾,他都沒有兌現。

對此,巴達維的支持者為他辯解說,巴達維是言出必行的,但他需要時間來改革國家根深蒂固的管理體制。然而,這種解釋並不能掩飾與其政府有關的眾多醜聞。

他內閣中的內政部副部長、反貪局局長和警察總長,都面臨腐敗指控;但司法部長卻宣稱,上述這些官員都是清白的。這不禁讓很多人懷疑巴達維及其政府進一步推進法治的政治意志。據說,甚至巴達維本人的家庭成員,也捲入了醜聞。2005年一項獨立調查表明,儘管巴達維本朲並未捲入薩達姆當政時伊拉克的「石油換食品」醜聞,但他的兩個親屬卻涉及賄賂伊拉克官員。

巴達維商上任之初承諾說,他要消除其前任統治下氾濫的政商勾結現象。然而,他雄心勃勃的女婿凱裡(Khairy Jamaluddin),如今卻忙於在商界和政界建立立足點,這跟他的承諾背道而馳。凱裡曾捲入一家私人公司和一家與政府有聯繫的公司之間的有爭議合併計劃。

甚至執政黨內部,也有人批評違法亂紀的現象。當時的信息部長卡迪爾(Kadir Sheikh Fadzir)說,2004年的大選,是他在數十年的職業生涯中目睹的最腐敗的一次,而正是在這次大選中,巴達維以壓倒性的優勢當選。

當然,巴達維所繼承的是一種以種族區分為基礎的政治體制。許多人相信,這樣的體制已經過時,而且對該國的前途越來越有害。不過,儘管巴達維發表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言論,但他從未採取行動遏制其黨內領導人打種族牌、撈取政治好處的傾向。

從許多方面來看,在他的統治下,馬來西亞的種族關係惡化了,而且巫統內的高級政客也在推波助瀾。巫統去年的年度大會,是該黨當權50年來最具種族色彩的一次。今年的年度大會相對平靜些,但總體來看,幾乎沒有跡象顯示,巫統會放棄依靠種族歧視策略來維持權力的傳統。

在「印裔權益行動委員會」發起印裔集會後,有媒體援引馬六甲州首席部長的話說,「馬來人從來不會走上街頭集會,所以不要迫逼我們,我們會用大刀來捍衛馬來人在國內的支配地位。」

就著巴達維聲稱要動用《內部安全法》來對付政治反對派,巴達維自辯說,這樣做對維持「國家穩定」是必要的;但他卻不願動用這部法律,制裁那些威脅對少數民族使用暴力的巫統黨員。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是,該國所有種族都不願積極考慮他們各自能做什麼來彌合種族分裂。

政治分析家說,各方的矛頭總是指向「別人」,而政府的一貫解決方法,就是不談論種族分裂。巴達維前後判若兩人,幾乎完全偏離他所聲稱的政策,這令一些人迷惑不解。不過,他這樣做,是為了淡化他過去在馬哈蒂爾手下擔任內閣部長時,無條件支持巫統壓迫性文化的政治歷史。

1999年,反對派曾利用公眾對官員濫用權力的不滿情緒,在選舉中得分。之後,卻有4名反對派領導人和一名報社記者,因此被控叛國罪。馬哈蒂爾當時正在度假,時任副首相的巴達維否認這是「政治報復」,並說法院是「他們證明自身清白的最佳場合」。問題是,大馬的法院經常被視為權力的奴僕。

在1998年民間爆發改革運動期間,巴達維還警告街頭示威者,不要採取「非常強硬的」行動。當時正在馬來西亞訪問的美國副總統戈爾稱讚示威者,倡導民主和正義的行動,而巴達維則指責戈爾支持「恐怖主義」,煽動暴亂。

當時馬來西亞社會主義黨主席納希爾(Nasir Hashim)曾道,「他對反對派的強硬語氣,聽起來很像馬哈蒂爾。」他分析指出,巴達維是因為沒有信心自己能獲得跨黨派的支持,因此像巫統其他領導人那樣講話和行動。

巴達維不是通過巫統的傳統方式,獲取支持和建立關係網絡的,例如他沒有擴展強有力的商業關係。這一事實有助於說明,他最近為何採用嚴厲的獨裁手段對付反對派。如果巴達維要兌現他當選之初的承諾,這位68歲的領導人首先必須改變自己,要將國家利益置於政黨私利之上,而且還要培養道德權威,以對抗其黨內根深蒂固的腐敗利益集團。

在上週五,也就是在根據《內部安全法》簽署拘捕令一天後,巴達維會見了13個非政府組織的代表,跟他們討論有關印度裔人的問題。此舉在很多看來是可疑的,因為在街頭示威數周後他才這麼做,而且期間他一直堅持說,馬來西亞人絕對不應通過這樣的抗議活動,表達他們的委屈和不滿。然而,他也通過這一並不明智的講話說明,街頭示威最終還是引起了他的注意。

巴達維政府動用《內部安全法》、公然指責印裔示威組織為「恐怖分子」的同時,民眾對巴達維政府的不滿也已日益超越種族界限。儘管如此,很多人預測,在明年初舉行的大選中,巴達維領導的執政聯盟還是能輕易獲勝。

事實上,若不對選舉進行系統性的改革,選舉規則總是會對巫統領導的聯盟有利。它控制著國家的政治機器,包括媒體、財政、選舉委員會、甚至是學校教材──大學生和學者都要發誓,「永遠忠於」政府。要是巫統在大選中再次贏得壓倒性勝利,只會增強維持現狀派的力量,但無助於馬來西亞擺脫政治困境。(//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義大利足壇充滿種族偏見  曼聯前鋒沙哈憂心
研究指加拿大四分之一民眾因族裔背景遭歧視
中國官方介入加國校園衝突
貌強:克倫族譴責緬甸種族滅絕內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