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高凌庫柏蒂諾市報導)「葉落歸根」是中國人自古奉守的一個傳統的觀念,散發著濃濃的思鄉情懷。但在美國加州聖塔克拉拉縣已經生活了35年的華裔教育委員賀宗寧卻認為:生活在海外的移民應該努力的參與當地的社區文化,不要總是想著「歸根」,而是應該做到「落地要生根」。
今年剛好60歲的賀宗寧在25歲的時候從台灣來到美國,完成了計算機專業的學習並在這個行業裡一幹就是30多年,到2003年退休時,他已經是擁有5000名員工的美國Mantach公司的資深副總裁。他有一個美滿的家庭,賢惠能幹的太太,兩個兒子一個是醫生,一個是電腦動畫設計師。
但賀宗寧所說「落地要生根」還不僅僅是這些。在他還是一名高中學生的時候,他已經清楚地意識到:「我們華人不能只知道賺錢、賺錢,除了過好自己的日子,要落地生根,一定要多參與社會,要有人替我們說話,那樣社會才會重視你…」。
新加坡的記憶
賀宗寧的祖籍是中國的杭州,1948年,本來只是到台灣遊玩的一家人因為大陸的政權的更迭了,陰差陽錯的留在了台灣,雖然逃過了大陸其他親屬因成份而遭遇的劫難,但也不得不從新為了生活而奔波。
爸爸不得不遠渡重洋赴美讀書,媽媽則一個人帶著三個兒女留守台灣,身為老大的賀宗寧也只有5、6歲,直到賀宗寧讀初三的時候,父親被聘到新加坡的南洋大學教書,全家人才安頓下來,但是在新加坡的3年裡,賀宗寧親身經歷了當地兩次最大的「排華」事件,在那個時候,正在讀高中的賀宗寧已經清醒地認識到:落地一定要生根。
賀宗寧:「第一次排華的時候,我在家裏,媽媽急忙忙的跑回來說『戒嚴了、戒嚴了』,打開收音機,裡面用英語、華語、馬來語等等各個語種反復的播放著戒嚴的命令。一天24小時,有22小時都是戒嚴,剩下的2個小時才能出門買菜等,在報紙上能看到各地的華裔的店舖被燒、被毀的照片﹔第二次,則是在學校,正在上課的我們十幾個華人的孩子差點連家都回不去,而那時華僑學校也是被襲擊的目標。幸虧每天接送我們的開車師傅趕過來。那時,我就已經意識到,我們華人到了那裏只知道賺錢不行,要落地生根,要有人替我們說話,那樣社會才會重視你…」。
不要「自外於人」
在美國生活了35年後的賀宗寧,當年高中時初步形成的對社會、種族、政治的理念愈加的清晰,只要詢問到他,他就會反復的強調:無論走到哪裏,都不要「自外於人」,自己把自己還是當作外國人,要「生根」,要積極正面的參與社會,讓社會儘量不要看到膚色上的問題。
他說:「不要『自外於人』,總覺的『我是個中國人』。我們在海外生活,就要積極的參與社區,積極地服務於社區,真到你有甚麼事情的時候,人家才會尊重你,覺得你講話有力量。如果一天到晚我們只和中國人講話,那麼到你有了甚麼事情,人家也不會關注你,因為人家很難相信你。所以要建立互相的信任、互相的尊重,這對社區的和諧非常的有幫助。」
婦唱夫隨 社區「生根」
雖然賀宗寧早已意識到「生根」和「參與」的重要,但真正促使他決心參加美國社會的民主競選,卻是因為太太的家長會工作。
和很多美國家庭一樣,賀太太放棄了自己生物專業的特長,帶著兩個年幼的兒子,自然而然成為學校家長會的成員,一路下來,賀太太被推舉會長的位置,這還是LYNBROOK高中第一位華裔成為了家長會會長,並促成了一個「雙語委員會」,為那些剛剛從香港、台灣或大陸來到美國、語言方面還有困難、對教育結構不瞭解的家長們更好的和學校溝通,賀太太會把這些家長以及學校校長等一同請到自己的家裏來,在溝通新移民家長和學校之間的交流方面,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當時賀宗寧的自然也是「婦唱夫隨」,一同積極地參與了很多學校方面的事情。但不管怎麼說,家長會畢竟是一個社區組織,有些事情,即使家長再熱心、講很多話,學校也可以和你很客氣,但是並不是甚麼事情都會得到學校的實施,「左耳聽、右耳出」的情形也不罕見。那麼當賀宗寧發現「你想要做的事情,不見得能夠做得到」時,他便萌發了尋找一個位置,能夠替更多的家長說話並實現訴求。
賀宗寧:「對我知道最清楚的人就是我太太了,大概連我自己都看不清的短處她都看到了。」多年的相處,太太當然知道自己的夫君的興趣不只是電腦或公司的工作。對政治天生敏感和關注的賀宗寧要去競選縣教育委員這個位置的時候,太太不但充分的理解,並盡全力支持拉選票。1994年的第一次競選,賀宗寧獲得了3萬2千5百票,其中白人佔了3萬,之後他又連續四屆得到了支持,在聖塔克拉拉縣教委的位置上一幹就是13年。
但賀宗寧並沒有「滿足」,2007年歲末,他又宣佈參選聖塔克拉拉縣的直屬市庫伯提諾市議員,他的「根」不但落地而生,而且愈扎愈深、越長越壯。
瞭解美國社會的人都知道,美國中小城市的議員、市長、包括教委都幾乎是沒有薪水、完全是服務於選民和社區的位置,賀宗寧不但一幹就是13年,而且還想競選議員,操更多的心,為甚麼呢?(未完待續)◇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