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8日訊】陝西老獵人周正龍拍攝的野生華南虎照片公佈後,網友質疑其照片造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傅德志,志以一個從事植物研究二十餘年的權威科學家的身份,稱敢以腦袋擔保照片有假!但周正龍稱,自己的照片已經經過陝西省林業廳權威認定,不會有假。此事成爲大陸網壇最近一個時期的熱點。
“華南虎照片真偽事件”發展至今,有兩次,似乎像是要進入尾聲了,但其實卻並非那麼簡單。第一次,是網友發現了一張過去的年畫虎與此次的”虎照”高度一致,第二次則是最近,幾家機構與專家對數十張”虎照”做了新的鑒定。
南都報與人民日報不同調
第一次時,《南方都市報》連發兩篇社論,旗幟鮮明地支持民意──它對”挺虎派”同樣有很客觀的評價,而《人民日報》發了一篇署名”蘇顯龍”的”人民時評”,將”全民打虎”斥為”鬧劇”。
可以看出,這篇”時評”作者猶猶豫豫,說了一堆看上去自相矛盾的話:承認”誠信缺失成為我國社會一大公害”,也承認有的地方官員及學者”急功近利”,更承認”知情權在內的公民權利”實際短缺,但是,作者對”權威雜誌《科學》”的做法”肅然起敬”,尊敬”國家林業局的態度”,更推崇法學碩士郝勁松”以司法途徑追查’真相'”,卻直斥”全民打虎”為”鬧劇”,而評論的結尾,卻又故作意味深長狀,似乎也站在了民意的一邊。這位作者看來不得不肯定”公眾質疑的初衷”,卻將”司法途徑”與”全民打虎”對立起來,認為前者”具標誌性意義”,後者則為”鬧劇”。
許多人都相信,”紙老虎”的出現的確是一場鬧劇,人們對其質疑,以及反質疑,卻是將事情引到另一個方向,使鬧劇暴露為鬧劇,使那多少有些昂貴的”新衣”脫落下來了。那篇”人民時評”的看法,顯然與此大相徑庭。
網路生成公共輿論的進步力量
第二次的時候,人們鎮定得多了。儘管期望著事情在進入尾聲,但許多人都意識到,民間機構與專家的鑒定不論有多麼權威,面對著政府的鑒定以及對它的堅定的堅持,要說是進入到相持階段,似乎倒更接近現實。而這時,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的文章《一隻老虎引發的聯想》,作為”FT2007中國報告”的一部分,出現在網上,將”華南虎照片真偽”之爭稱為”一場熱烈、安全、毫無價值的公共爭論”,似乎是因為”對科學的好奇心沒有維持得太久”。
許作家看來是想分析一下,”借由網路生成的公共輿論的進步力量”為何”變得不可節制、低俗化”,他指出,”一種越來越明顯的趨向已經展現出來:一方面在網路上聚集的輿論力量沒有轉化成真正的社會進步,它經常是即興表演式的,它瞬間即逝,似乎是圍繞著媒體象徵而突然短暫的炫耀,參與者迅速在其喧鬧獲得滿足,然後沒有興趣關注其持續性變化,這種即興式的介入,不足以塑造真正的社會運動,它是碎片化、單一化的;另一方面,人們放縱自己的情緒,使得公共空間迅速私人化,一場私人爭吵、一種個人情緒,有可能迅速佔領整個網路空間,人們加入了一場自知毫無意義的群體遊戲……”
但是,”華南虎照片真偽”之爭,卻恰恰不是那麼”瞬間即逝”,也並非所謂”即興表演”,這似乎出乎許多人的意料,而即使如此,許作家還是堅持認為這場爭論”毫無價值”。
當然,這場爭論是否有價值,不以某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其實,”南都”先前的社論,已經有這樣的評論──
“網友在持久戰中的表現,也有值得驕傲的地方。網路論戰難免口水多些,道德論戰和人身攻擊都是難以避免的,甚至要承認,打虎派和挺虎派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網路暴力。但是,在推進事件向前發展的每一個節點上,都是邏輯、理性和科學求證的態度在起作用。不論是從樹葉比例,還是從虎眼的質感,打虎派一直都在尋找紮實有力的證據。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多數非利益相關方的挺虎派網友,同樣應該為自己的表現感到驕傲,因為他們以同樣較真的精神,不斷地提出質疑,將爭論不斷精細化,維持了雙方的熱情和韌性,也維持了以理服人的基本規則──民眾對權威的質疑,不再是粗陋的斷言、不可靠的情緒和蹩腳的論證。民眾在重新發聲之後,證實了自己早就擁有的那些榮譽: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
公共爭論的價值,不是爭論本身固有的,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爭論進程中逐漸顯現出來。據說,辨證法之本義之一就是,爭論的雙方各自陳述自己的觀點,相互傾聽對方的觀點,在爭論中,雙方的觀點向對立面滲透、轉化,觀念進化呈螺旋式上升──對立統一,量變質變,否定之否定。
堅持理性就能向合理方向進展
不能指望,所有的爭論都是這個樣子,特別是在網路中,匿名的言論往往無所顧忌,的確可能”變得不可節制、低俗化”。然而,如果有人在爭論中堅持理性,就會產生吸引力,而理性逐漸顯示力量,就會使得爭論向合理的方向進展。
傅德志,是此次爭論中”打虎派”的著名人物,有網友說,他”曾就某一學術問題與一位前輩權威人士發生分歧,雙方發生了交鋒。傅德志對中科院的學術環境頗為自豪,看來不無道理──儘管那裏也並非一方淨土,而此次他無所顧忌地挑戰所謂’偽虎門’,也並非偶然”。至於他在爭論中的作為,則”是天性使然,是沒被’科學家’這塊豬油蒙了心的自然表露,保留了一個普通人憤怒就罵的基本權利和品行。在普通人眼裏,或者社會要求’科學家’,要不主動不說人話,要不說了人話被指責時,就說些本門師兄弟才能聽懂的咒語,以此表明自己是個’科學家’。傅德志不說咒語,選擇回罵,表明一個科學家也是人,會象普通人那樣說話。對打上門來質疑1+1=2的正確、討論1+1=2的合理的罔人,除了劈頭蓋臉地痛駡實在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
還有一位元,華商網記者劉斌,據說,其”發文聲討傅德志”曾成為”華商網進入華南虎事件”的”標誌”,但是該記者很快卻發現,”華南虎照片是假的”。他看到的是,”已經出現的這些人物,都不是整個事件的核心,真正的黑手還藏在幕後,一個高智商的造假者”,而其中的關鍵則在於,”政府機關借助權力行違法之事,太缺乏制約”。應該說,這位元記者不乏敏銳,不乏正直,也就不難觸到事件的實質。
筆者以為,爭論有如此的進程,過程中出現如此的人物──當然,過程相當複雜,人物也相當多,就足以讓人感到其價值:網路輿論在趨向文明。有人願意將整個事件都視為”鬧劇”,或願意認為這整個爭論”毫無價值”,就只好隨他們去了。
原載《動向》2007年12月號(//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