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7日訊】新科大片《色,戒》,由著名導演李安改編自張愛玲的短篇同名小說,以抗戰時期為大背景,描述了青年女學生王佳芝扮貴少婦,施美人計,勾引並慾刺殺漢奸特務頭子易先生的故事。本片推出以後,引起了華人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議論。
從藝術上講,是個好片。如龍應台所述,易先生對戰事早有壞的預感,知道自己前途堪虞。王佳芝更是自知走在火燙的刀山上,命提在手裡。纏綿的色和肅殺的戒尖銳對立,又互為連環。這裡戲劇的張力被拉到接近斷裂邊緣。整個電影情節緊張,激烈,展現了李安對作品,對藝術高超的把握能力,榮獲「金獅獎」是眾望所歸,當之無愧。
至於那幾場所謂床戲,與情節發展基本適應,並不顯得突兀,時間也僅幾分鐘而已,不佔什麼篇幅。某些文章標題渲染說長達半小時,完全是為了聳人聽聞,譁眾取寵。
電影是這樣開始的:淪陷時期的大上海,幾位太太在易先生家打麻將。王佳芝即推說有事,向眾人告辭後,幾經暫轉,最後來到凱司令咖啡館,進去等人--等易先生。
影片一改張愛玲小說的意識流風格,為觀眾打造了一個較為容易理解的簡單倒敘。
回憶多年前,廣州淪陷,嶺南大學遷至香港,王佳芝的同學鄺裕民得知漢奸易先生隨汪精衛來到香港,決定設下圈套謀刺易先生,最終選定王佳芝施展美人計靠近易先生。
為了勾引易先生,王不得不提前與不喜歡的人發生關係,培養「性經驗」。不曾想易先生突然返回上海,暗殺計劃流產。王在心靈受到了很大打擊。三年後,鄺裕民卻再度向她發出召喚,讓她到上海完成未竟的暗殺事業。
王佳芝要在今晚把易先生騙到暗殺地點:珠寶店。在咖啡館裡等候易先生時,她惴惴不安,徘徊不定。畢竟不是職業間諜。
易先生終於來了,他儘管心狠手辣、老謀深算,卻也想不到眼前這個跟自己暗渡陳倉了兩年的小情人兒會是刺客的佈局。
在珠寶店,易先生主動提出要給佳芝買個鑽戒做紀念,印度老闆挑出一個六克拉的耀眼鑽戒讓王佳芝試戴。就在那緊張得拉長到「永恆」的一剎那間,王佳芝突然感受自己是不是愛上(可能只是不那麼恨)易先生了,於是在緊要關頭示意他快走。大漢奸心領神會,腳底抹油,拔腿就跑。
未了,易先生回來了,即命令封鎖,把抓到的人,包括王佳芝,統統槍斃……
電影增加了幾處內容,都有獨到之處,而且並且不違原著。首先是增加了王佳芝的身世,這些鋪墊絕非可有可無,它使觀眾更好地明白王佳芝為什麼肯用自己的色相和身體作代價來為國除害,而她為什麼又會臨陣變卦。
第二是幾個大學生殺人那場戲,十分血腥,但也不可或缺。面對突如其來的「漢奸老曹」,他們不知所措,殺不得法,一刀一刀亂刺。更重要的是,讓王佳芝看到他們這樣一個非常恐怖的行為,她又一次受到了驚嚇和刺激。而當這樣的事可能再次發生一次時,她能不遲疑嗎?
其次就是很多人談論過的那幾場床戲,李安讓易和王的交往以暴虐始,以溫柔終,完全符合易這種權貴的佔有心態。至於王佳芝,她是在殉國,殉情,和捐軀。她是在忍受。
大陸「潔版」基本上刪光了床戲的表現力。於是就變成了老漢奸還搞婚外戀,著實可惡那麼簡單了。鄺裕民殺人的鏡頭也不再是一人一刀還死不了,而是王立宏啪嚓一下,手起刀落,從頭就是一名戰士,效果上由震撼轉為搞笑。這使人們聯想到八十年代的有關《望鄉》的剪輯。
最後一點就是,王佳芝對中統領導(老吳)那一大段說得最多、最重的話,這使她把感受清清楚楚地表達給觀眾。當她希望一切儘快結束的時候,老吳卻說留著易更有價值,希望王繼續與易來往,收集情報。當王痛苦敘述她心裏不能再承受的壓力時,老吳卻佛手而去,沒有體現任何關懷。這些對人性感受的細微刻畫入木三分,因此在藝術上是很成功的。
然而,藝術不等於真實。《色戒》完全屬於虛構,與真實歷史可以說是相去甚遠。作品中處處可見張愛玲與漢奸文人胡蘭成之間種種愛恨和恩怨的影子。這些影子被巧妙地影射到美女特工鄭蘋茹刺殺漢奸丁默村之真人真事的外殼之中,貌似神離,很容易迷惑觀眾,歪曲歷史。
原型人物鄭蘋如,浙江蘭溪人,1918年生。父親鄭越原,母親木村花子(日本人,中文名:鄭華君)。鄭蘋如從小聰明過人,會講一口流利的日語。她風姿綽約,曾是上海灘上有名的美女(曾為《良友畫報》封面女郎)。抗戰爆發後,19歲的鄭蘋如在淪陷區秘密加入了中統。
鄭蘋如她憑藉母親的關係,週旋於日寇的高級官佐中,她曾計劃綁架日本首相的兒子近衛文隆,但被上級制止,近衛文隆才在不知不覺之中逃脫了政治肉票的命運。
她還曾騙取到當時日偽共用的電報密碼和編譯方法,後來密電碼通過包括新四軍,中統組織,和忠義救國軍在內的地下交通網轉送到達大後方,為盟軍共享。
鄭蘋如還曾探到汪精衛「可能異動」的重要情報,通過秘密電台直接上報重慶,可惜當時政府並未重視。後來,中統又把刺殺大漢奸丁默村的重要任務交給她。
丁默村,1901年生,湖南常德人。1934年,丁由陳立夫推薦出任中統第三處處長,曾主持接待中共中央要員張國燾從延安叛逃武漢。丁失寵後,轉而投靠日本侵略者,與另一漢奸李世群合組特工總部(又稱76號),大肆捕殺抗日誌士。日本記者稱之為嬰兒見了都不敢出聲的人,國人則稱為「丁屠夫」。為此,中統組織決定施美人計,除掉他。
鄭蘋如在明光中學讀書時,丁默村是這個中學的校長。因此兩人先已有師生之誼。丁默村原本是個好色之人,交到如花似玉的鄭蘋如自然是喜出望外。而鄭蘋如佯裝成涉世未深的少女,與丁默村時斷時續,若即若離,逗得丁默村饞涎欲滴,神魂顛倒。中統見時機成熟,佈置下手。
第一次行動在靜安路。在他們路過西伯利亞皮貨店時,鄭蘋如提出要去買件皮大衣,並讓丁默村同她一起下車,幫她挑選。丁默村的職業反應是到一個不是預先約定的地點,停留不超過半小時,不會有危險。但丁默村突然發現窗外有形跡可疑的人,正向他打量。丁一看情形不對,轉身向外奔跑,與電影類似。此時徘徊在店外人行道上的中統特務,稍為躊躇了一下,竟讓丁衝過馬路,只好放棄,沒有開槍。
鄭蘋如心存僥倖,決定深入虎穴,孤身殺敵。於是她繼續與丁默村虛與委蛇,暗中身藏一支小型布朗寧手槍,準備伺機下手。但此時丁默村早已布下羅網,當鄭再次出現時,就被丁的親信扣住,關進76號的囚室。
被捕後,她始終未承認自己的中統身份,一口咬定為情所困,才企圖殺人。一九四○年二月,鄭被處決於滬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中,年僅23歲。
在鄭蘋如被殺後,有一種傳說:她對丁默村動了感情,因而在服裝店裡的關鍵時刻情不自禁,暗示丁默村有危險,讓他得以逃脫。但事實上,若果真如此,她絕不會決定再次深入虎穴,孤身殺敵。
也有消息稱:丁默村雖然他惱恨鄭參與對自己的謀殺,但又著實迷戀她的美色,因此他並沒想要置她於死地,只是想關她一陣子,再把她搞出來。但丁默村的老婆趙慧敏悄悄找到丁的手下林之江,並對他面授機宜,於是鄭蘋如被暗中轉移、殺害,連丁默村也不知道。這,也不太可信。總之,都是些野史。
鄭蘋如1945年在重慶被定為國民革命烈士,牌位供於國家忠烈伺,後轉至南京,台北。鄭蘋如之父鄭英伯因不願以出任偽職而保釋女兒,一病不起,於1941年抱恨而終。一直支持中國人民抗日事業的鄭華君女士1966年以八十高齡病逝於台灣榮總,黨國政要送別。
1983年,大陸落實政策,正式追認鄭萍如為革命烈士稱號,並移進龍華革命烈士墓,與中共烈士蔡和森,惲代英,柔石等在一起為人們清明祭奠和瞻仰。
有人認為,《色戒》是讓中國人民在銀幕上觀看到七十年前為國捐軀的烈士,身後在大漢奸的身下婉轉求歡,是一部宣傳無恥投降的電影。對此,我到不這麼看。首先,本片並不是如有些人渲染的那樣,是歌頌漢奸和「叛徒」,而且更不等於與真人真事有關。其次,一部好的藝術作品,一般不會明確突顯立場,而會是留下許多聯想空間。
不能因為李安這麼拍,就說他是親日,是漢奸等等。王佳芝最後一念之差的動搖不值得宣揚,但也不應該成為她的一生的終極評語。我想,如果王佳芝有時間思考,她會想到後果,會想到不但自己送命,還連累那麼多同學,那她就不會動搖了。
然而,觀眾必須謹記:藝術作品與真實往往是不一致的。而且,藝術品的定位是觀賞,而不是使用。藝術總是誇張的。過去革命電影誇張塑造人物高大的英雄形象(埋沒了人物的普通生活)。而現在的作品則又過份突出人性,感情等小資情調(忽視了人物的英雄性格)。
在長期處於和平年代的今天,人們可能吃著日餐,看著日劇,對抗日戰爭的歷史已經表現出極度的遙遠感和蒼白感,對民族存亡的問題已經缺乏感受。如果僅僅以影片中一兩個個體的不幸為例子,以和平時期的現代人性觀來為歷史行為(如特務,暗殺,美人計等等)定位,甚至『反思』,那麼我們一方面是對為民族解放事業而獻身者的不敬,更麻煩的是為我們自己的前途設置迷茫。
通過本片,我們不應該僅僅看到一兩個人的悲哀,而應該看到戰爭時期全民的悲哀。不應該僅僅看到一兩件可選擇的悲哀,而更應該看到是戰爭時期整體上無選擇的悲哀。
在國之將亡的危機中,誰都沒有選擇,誰跳脫不了命運的漩渦。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無論你是選擇參戰,或者逃避,都只是在命運的賭盤上投賭而已。影片中的王佳芝也許有少許選擇,但她選擇並不多。而對大眾而言,可能連這點選擇也沒有。在南京淪陷後不足一月的時間裏,就有三十萬同胞被日寇屠殺。要是早知道如此,他們絕對會拿起武器,拚死到底。
就算暫時不論立場,漢奸們也有他們的悲哀。漢奸頭目汪精衛的絕筆是這樣寫的: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縱有先輩嚐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
易先生的最後結局在影片中未直接給出。真人丁默村在暗殺事件後,被排擠出上海76號特工總部。抗戰勝利後,被南京國民政府逮捕,槍決。
中國人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我們的祖先在國力鼎盛的時候,故步自封,沒有學會侵略擴張這些入流的殺人手段,到頭來,在被人侵略,甚至被人宰割。當他們被迫拿起武器的時候,就只有一些所謂不入流的鬥爭手段了。但,正是他們這些所謂不入流,但極具自我犧牲的鬥爭,才為我們保住了今天賴以生存的基本家園。在任何時代,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必須對此予以充份理解和肯定才是。
(轉載自楓華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