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5日報導】(大紀元綜合報導)台灣國科會15日發表一項由國內化工學者團隊利用大豆、米糠等便宜農產品培養出微生物,成功研發出生物可分解的塑膠,創新的技術領先國際。
方便、耐用的塑膠製品,一直是民眾日常生活的重要幫手,但無法自然分解的塑膠廢棄物卻成了破壞環境的兇手之一。
淡江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教授董崇民所率領的團隊,在國科會的大力支持下,成功開發出由細菌生產的生物可分解塑膠,大大降低了塑膠製品對環境的負荷。
董崇民指出,許多細菌在過量碳源及缺少某些營養素時會生產PHA聚羥基烷酯類,作為儲存能量或碳源的物質。如果能控制適當條件,利用醱酵設備培育微生物,就可以藉以大量生產聚酯高分子,經過萃取與純化後,即可得到符合要求的聚酯類塑膠。而細茵則是利用澱粉、米糠、麥麩與大豆等便宜的農業原料或副產物培養出來的。
由細菌生成的原料,可以加工製成洗髮乳、化妝品等容器以及一次性使用的盤子、杯子和防濕薄膜等產品。其最大特色是,生物可分解,回歸大地,廢棄物不會對環境造成負荷汙染。
一般泛用的塑膠是以石油原料生產,不易分解,國科會表示,這項環保塑膠原料的開不僅減少環境汙染,也將降低對石油原料的依賴,在油價持續飆漲之時,更突顯出此項研究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