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5日訊】大約兩個多月前的一天吧,家中負責採買的妻子在一次買菜回家後跟我說,“油價太高了,現在菜價、肉價也上來了,真吃不起了。反正孩子住校,家裏就咱倆,往後就少吃點菜和肉的吧。”我說,“行啊,聽你的。”於是,從那時起,我家就重新吃起了鹹菜。至今兩個多月了,印象中只吃過兩次肉、十來次青菜吧。吃鹹菜倒也沒什麼,我知道許多低收入的家庭一直在吃鹹菜,前些年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靠吃鹹菜來維持生活的呢。但是,我也知道,以我家目前的收入,在本地這個並不富裕的地區來說並不低,弄個中等還是應該的吧。於是,這不得不重新吃起鹹菜,在我心目中的概念當然便是:通貨膨脹了!
其實,“通貨膨脹”可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感覺。這半年多來出門散步,總能聽到遇到的熟人嘮叨,“現在什麼也不敢買了!”網上風行的說法則是:“各種價格都在漲,只有工資不漲!”而據國家統計局11月13日最新發佈的數字,今年10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6.5%,再次達到10年來的高點。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7.6%。更詳細的資訊是:10月份豬肉和鮮菜價格分別同比上漲了54.9%和29.9%,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油脂、肉禽及其製品價格也分別上漲了34.0%和38.3%。但是,這年頭也不知怎麼了,有人就死也不願承認“通貨膨脹了”這一點。一段時間以來,頗有一些專家學者出來為當前的經濟形勢“辯護”,什麼“恢復性上漲”、“結構性上漲”,各種含糊其辭的專業術語滿天飛。這不,現在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先生又出來說,“通貨膨脹的主要標誌之一就是物價全面上漲。從核心CPI這個角度來分析,我們仍然處於安全的範圍內,因此不能講我們已經進入全面通脹。”(11月14日《中華工商時報》)
乖乖,照這位姚先生的說法,似乎現實中只要有一樣東西不漲價就不能被稱為通貨膨脹似的,這話讓人聽來不能不感到彆扭!但是,他要是僅僅這麼說,咱恐怕也找不出太多的話來,你頂多說上一句“這人蠻不講理”。千不該,萬不該,他又說什麼“核心CPI仍然處於安全的範圍內”,而且以此來證明他所謂的“沒有進入全面通脹”。這就著實讓人感覺可氣!
我知道這“核心CPI”是什麼意思,它就是要把人們平時吃啊、喝啊、燒啊的那些指標從總的消費物價指數中剔出去。我同時還知道,那是一個來源於上世紀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美國經濟學界個別學者的一種經濟分析方法,而且是一種爭議很大的方法。其核心意義在於剔除主要受暫時性的供給因素影響,與投資增長、需求增長關係不大的物價成分。當然,我這樣說,可不代表我認為只要是美國的東西就不能用。我可不是一個有那麼強的“仇美”意識的人,因為我知道我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都離不開美國的知識、美國的技術、甚至美國的產品。不過,我們恐怕首先要看到,美國學者之所以提出這一分析方法,與美國社會恩格爾係數較低,且其食品和能源的價格──尤其是食品的價格基本不受投資因素的影響,總能保持相對平穩有關。所以,我認為“核心CPI”在中國不可用。
因為我們國家還不是一個象美國那樣的富國,所以,事實需要的恩格爾係數還很高(指在能保證正常營養的情況下),從而使得食品價格指標對民生的意義極大;同時,由於我們是一個正在向工業化發展的國家,而可用地奇缺。所以,我們的工業化──其實也就是投資的增長,總是表現出與糧食價格的強烈互動:投資增長的速度快,土地從農用被轉為非農用的速度快,糧食供應減少,價格急速上漲;當然,工業化還不僅僅導致土地從農用向非農用的轉化,更導致許多農民轉化為工人。於是,本就基礎脆弱的豬、雞、牛等畜養產業也必然受到影響,其情況與糧食價格問題幾乎完全相同。
所以,美國的“核心CPI”不適用於我國,用美國的“核心CPI”分析方法來論斷我國經濟,必然陷於罔顧民生!
兩、三個月前,有位叫殷國安的朋友在《南方都市報》撰文《從“恢複性”到“結構性”:新名詞不能當飯吃》,嚴厲批評一些專家學者不負責任,故意用一些含糊其辭的專業術語來模糊當前的社會現實。他並專門針對所謂的“結構性上漲”說:
“1962年,我國雖然餓死那麼多人,但我們的‘短缺’也是結構性的──缺少的是糧食,不缺的是樹皮和草根,更不缺少謊言。”
我想,姚景源先生真應該認真去讀一讀那篇文章!
轉自《民主論壇》(//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