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4日訊】中共在海外通常通過當地知名人士幫助中共收購媒體,這樣既可隱瞞中共的身份又可將中共的輿論宣傳和控制延續到海外。
羅德丞接受中共資金出面辦媒體
本來沒有興趣辦雜誌的羅德丞,為了要在九七前幾年有所表現,想在那幾年「找一份不招惹是非,又能獨善其身、盡顯所長的工作」,加上本身是從新聞界晉身仕途、當時為港澳辦主任的魯平,曾經問羅有沒有興趣搞媒體工作,最後才興起搞雜誌的念頭。
於九二年創辦的《香港之窗》前後不足三年已經把第一次貸款的八百萬花得七七八八,於是羅德丞著其助手高繼標去函李鵬總理,要求再次撥款支持。覆函兩個月後下達,中國銀行再次貸款六百萬美元,但聲明這是最後一次貸款。
在要求第二次撥款前,羅德丞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舉行《香港之窗》成立三週年慶祝酒會,邀請的主要是中宣部和港澳辦的官員及國內新聞界的朋友。李鵬沒有在酒會上露面,據北京政圈傳聞,當時的中共領導人江澤民對李鵬第二次批款給羅德丞有意見,認為在香港特首人選未定之前,中共不宜採取和製造有誤導性質的舉動和訊息。高繼標接著寫:「後來,江澤民屬意的果然不是羅德丞,可以反映中共高層的權力鬥爭如何詭譎。」
羅少爺觸怒了魯平
中共直接資助的媒體,一切言論的導向沒有自由發揮的空間,不過,羅德丞的少爺脾氣所養成的口沒遮攔的習慣,曾經有一次在其專欄《香港日記》中批評港澳辦在某事情上未盡全力,因此觸怒了魯平。隨後當魯平見到羅德丞時當面質問他說:「你為什麼罵我?」場面非常尷尬,從此,魯平與羅德丞的關係就大不如前,高繼標分析:「大概魯平收到風聲,江澤民屬意的行政長官是董建華而不是他(羅)。
高繼標指雜誌少了魯平的關照,內容欠缺深度,更談不上什麼一手大陸內幕消息,除了羅德丞偶爾動筆的《香港日記》較有瞄頭之外,其餘的評論和專題大都老生常談,乏善足陳。《香港之窗》最終在彈盡糧絕的困境下,於九六年十一月(在董建華當選特區行政長官前一個月)倉猝停刊。
《香港之窗》倉猝停刊 中共再蒙面辦《紫荊》
《香港之窗》是辦成像一個中立的英文媒體,而且是由企業家辦的,較《香港之窗》晚一點發行的《紫荊》對外來講較神秘,其實也是中共直接資助的。《紫荊》當時是新華社辦的月刊,港人也不認識當時的編輯,有媒體人稱之為:「完全是一本偽裝的香港雜誌」,是新華社的官方雜誌,只是增加了一點與香港有關係的內容。
中共辦《紫荊》的原意是希望在香港成為一本主流雜誌來影響香港市民的觀感,早期還有印刷發行,但因為內容全是官腔,其主要論調是要香港穩定,至於政治發展就要慢慢來,而國內官僚的世界觀與港人的完全不一樣,最後沒有起到如期的影響,現在已經沒有在市面發行,只維持網站。
《紫荊》是月刊也是中共直接資助的雜誌,當時是新華社辦的,被稱為「一本偽裝的香港雜誌」,早期還有印刷發行,現只維持網站。圖為紫荊雜誌網站截圖。
除了《紫荊》外,現時屬於中共直接資助的雜誌還有《中國評論》。
中共在港蒙面辦媒體耗資龐大
八一年之前,香港有四本左派雜誌:《爭鳴》、《七十年代》、《鏡報》和《廣角鏡》,當時台灣方面將這四本雜誌定性為「中共的外圍雜誌」。意即非中共直接辦的,而是中共支持、贊助,由親共人士辦的,資金不一定是中共給的。當時左派的廣告公司幫這些雜誌提供很多廣告,實際上是用這種方式變相資助。其中《廣角鏡》有軍方總參背景。《廣角鏡》最早期是由全國政協委員翟暖暉創辦。翟暖暉退下後,在發生六四屠城後,觀點有所改變,他於二零零三年更出來參與反對《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大遊行。當華國峰和鄧小平進行權鬥時,這四本左派雜誌起到了作用,幫鄧鬥走了華國峰而立了功!
這些雜誌雖然親共,但偶爾會表現一下自己有一點點的獨立性,中間有揭露中共官員的醜行,後來《七十年代》和《爭嗚》批評四個堅持,得罪了鄧小平。一開始是四本雜誌一起被禁止進入大陸。
《爭嗚》的溫輝和《七十年代》的李怡都不是共產黨員,也不是政協委員,所以兩本雜誌被禁後,一直都沒有再在大陸發行。
中共後來有區別地對待《鏡報》和《廣角鏡》,是因為《鏡報》的徐四民是全國政協委員,《廣角鏡》的翟暖暉也是全國政協委員,他們好溝通,因為是政協委員,知道自律,所以八零年底禁止這四本雜誌進口,到八一年底解禁了那兩本《鏡報》和《廣角鏡》。
中共的外圍雜誌《廣角鏡》有軍方總參背景。(吳雪兒/攝影)
對於中共在香港直資辦媒體,據資深媒體人的保守估計,《文匯報》、《大公報》及《商報》每年虧損約三億;還有一些叫「尾巴報」如《星島日報》,中共會透過廣告或其他形式資助,每年可能有五千萬;電視台方面有鳳凰台,一年可能要用上二億。
雜誌方面,《紫荊》由於是網站,一年可能是五百萬港幣的開支,而《中國評論》加上其他的雜誌如《鏡報》、《廣角鏡》最少也要約七百萬。
當然,上述是基本上公開曝光的中共在香港媒體方面的活動,還有相當部分中共在香港媒體業更加詭秘的滲透和收購鮮為人知。
滲透和施壓港媒
中共直接辦的媒體對社會的影響不大,有資深媒體人估計中共辦的媒體包括以上提到的雜誌及三家報紙:《文匯報》、《大公報》及《商報》加在一起的影響力約有三成,反而是以滲透方式影響主流媒體所起的作用更大,而中共透過收買和滲透成本要比直接辦媒體便宜。
《明報》貌似中立,不過,據消息人士指,早些年《明報》就曾三次派出工作人員到中央黨校參加由中宣部舉辦的培訓班,其中一次更多至五名人員,當中包括《亞洲週刊》主編邱立本,《明報》總編輯張健波。會參加該種培訓的人員包括香港左派傳媒《文匯報》、《大公報》等重要員工。培訓班的作用包括拉好關係,也會有一些報導指引供「參考」,還有組團請媒體界去旅遊、訪問、請飲請食。
香港的左派傳媒於九六年就成立了一個叫「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現任的聯會主席為香港《文匯報》董事長兼社長張國良。《廣角鏡》董事、督印人及總編輯魯薇為該會的副秘書長,身在海外的查良鏞是該會的榮譽主席。該會的理事中包括自由撰文員劉銳紹及《信報》月刊總編輯文灼非,因此,消息人士認為,除了《明報》之外,其他的港媒也很有可能曾經派員參加過類似的培訓班。
去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於二十八日晚設宴款待了香港媒體高層訪京團,這是香港回歸以來,內地與香港媒體最高規格的交流。
經常和香港媒體打交道的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李冰等也出席了當天的晚宴。
中宣部港媒高層座談會名單方面:
內地主要官員
吉炳軒 中宣部常務副部長
王 晨 人民日報社長
南振中 新華社總編輯
龍新民 新聞出版總署署長
李東生 中宣部副部長
李 冰 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
張曉明 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
田 進 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
楊 波 中央電臺臺長
趙化勇 中央電視臺臺長
翟惠生 中國記協副主席、黨組書記
郭招金 中新社總編輯
港媒高層成員
團 長:
陳永棋 亞洲電視行政總裁、全國政協常委
顧 問:
李 剛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
副團長:
李祖澤 香港報業公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
張國良 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主席、文匯報社長、全國政協委員
關 偉 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主席、亞洲電視高級副總裁
團 員:
盧永雄 星島新聞集團行政總裁
葉啟榮 新報社長兼總編輯
葉德輝 成報社長
張健波 明報總編輯
陳景祥 信報總編輯
周 慶 大公報總編輯
陳錫添 香港商報總編輯
湯錦標 虎報總編輯
劉志權 南華早報執行總編輯
蘇偉雄 經濟日報副總編輯
鄒漢儒 中國日報香港版副總編輯
陳衛中 都市日報總編輯
盧覺麟 am730總編輯
崔 強 鳳凰衛視常務副行政總裁
趙應春 有線電視執行董事
余統浩 亞洲電視營運總裁
袁志偉 無線電視助理新聞總監
羅 燦 NOW寬帶電視首席副總裁
陳淑薇 商業電臺新聞及公共事務總監
趙國安 新城電臺總編輯
馮玉蓮 香港電臺新聞總監
劉偉忠 紫荊雜誌社長兼總編輯
劉大慶 經濟導報社長
林 文 鏡報副社長兼總編輯
魯 薇 廣角鏡總編輯
潘耀明 明報月刊總編輯兼總經理
文灼非 信報月刊總編輯
許 平 資本雜誌副社長
李孝諄 香港中國通訊社總編輯
今年的三月廿七日,由河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和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協辦的河北.香港媒體高層訪談會,在香港君悅酒店特首廳舉行。
原香港新華社就是特務機構
九七之前,英國政府不允許中國有任何政治機構在香港,但允諾中共設立官方的通訊機構新華社在香港,因此,中共就把辦公室一起掛到新華社,所以當時的新華社內部是有兩個部份,一個是黨委,與新聞部無關的,另一個就是通訊社。回歸後中共就設立了中聯辦,新華社就繼續做其通訊的工作。
有資深媒體人說,新華社本身就是特務機構!香港、紐約新華社肯定有國安部的人。基本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社》派駐海外的記者起碼有超過一半都有類似的身份,不是真正的記者:「間碟較常混在兩種身份中,一個是外交部、大使館,做參贊,第二個身份就是新聞記者,因為這些身份比較容易掩護。」
「如不改變方向,採訪機會越來越少」
除了香港外,中共對世界輿論也一直進行滲透和影響。《開放》雜誌總編金鐘在《開放》九月刊撰文的《來》中就提到在日本五大報當中:四家不同程度的『赤化』,反美親倍,甚至有毛派在報館掌權。對旅人統戰,更是不言而喻,知情者下二十種大小華文刊物,除《大紀報》外,都先後變成了愛國的僑刊
日本媒體《產經新聞》一位駐北京女記者,去年就曾因為披露中共青藏公路對環境及古代建築文化破壞,以及在宗教方面,中國地下宗被打壓,當局逮捕了兩千名教徒等消息,遭中共外交部點名批評,要求她應該正面報導中共消息。
在該記者的博客網中提到了中共外交部說明,指《產經新聞》總是報導負面新聞,所以人家不接受採訪。如果不改變方向,採訪機會越來越少。她說,也許這就是國際社會所說的「權力帶給採訪壓力」。她質疑《產經新聞》記者的中國簽證總是需要很多時間或與此有關。
中共的輿論滲透也遠伸到東南亞,印尼中國領事館去年就邀請了七十位印尼記者到中國採訪。中領館還對外表示,今年要請更多的記者到中國。當地印尼媒體的中國消息通常都是一個來源就是新華社,因為那是免費提供的。
華文媒體將出現新局面
隨著中共面對國內越來越嚴重的社會矛盾、貪腐問題、黨內鬥爭激烈、宏觀調控失效等連串問題,中共在輿論控制方面未必能夠繼續投入大量資源去維持,到時候世界的華文傳媒生態將會出現新的局面。 @*
(本文轉載自第43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