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者指中國工業汙染嚴重破壞環境

標籤:

【大紀元10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於國香港二十三日電)香港浸會大學對策研究中心講座教授楊榮基指出,中國出口商品百分之九十為工業製品,大部分工廠未以符合環保原則手法生產,不單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更對經濟造成沉重的打擊。去年因環境汙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佔國內生產總值百分之十。

浸大今天表示,歐盟撥款港幣一千多萬元成立跨國研究小組,專責研究中國和印度汙染問題,小組成員包括香港浸會大學對策研究中心、劍橋大學、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院、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和印度管理學院。

楊榮基表示,議論近十年的「京都議定書」對氣候變化的對策備受質疑,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印,保持溫飽經濟條件遠超過對環境的關注;已發展國家雖然關注環保技術,但面對發展中國家廉價產品競爭,不得不在環保政策上讓步。

他指出,經濟利益是氣候協定內在動因和約束條件,由於各國社會經濟和資源條件相去甚遠,形成單一承諾的國際氣候協定會產生利益衝突。再者,議定書要求部分國家在未來五年內減排幾個百分點的溫室氣體,卻不做科技上的配套,難以形成環保的生產環境。

楊榮基發表全球首篇調整跨境工業污染的隨機動態合作數學論文,這次歐盟研究專案的目標之一是擬實際應用他提出的方案,提供防止大氣資源出現公用品悲劇的方案,並配合政策安排合理分配各國利益,以達到最大限度的氣候變化控制。

楊榮基指出,「京都議定書」在數學理論上行不通,議定書未能顧及各國實際經濟情況,而引用近乎單一的氣體減排協定,因而不是長遠的解決方案,同時缺乏穩定合作基礎,所以不能奢望方案能夠成功。

他表示,國際聯手發展環保科技是解決氣候變化的治本方法。已發展國家可提供資金支援和技術轉移,促進發展中國家引進環保生產科技,共同提高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相關新聞
中國媒體稱先天缺陷嬰兒越來越多
在家工作節能少汙染 電子通勤有助抗暖化
茶飲店用保麗龍杯?環署研擬減量回收措施
油煙入排水溝中  10/1起至少罰十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