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漢字學習的心理學基礎

靜真
font print 人氣: 150
【字號】    
   標籤: tags:

當今世界上的文字大概可以區分成拼音文字和非拼音文字兩種。漢字不是英語般的拼音文字,英文是先將文字轉換成語音,在語音上尋求社會的意義共識。漢字是以字形、字音來表現字義。字形、字音與字義彼此密不可分,所以漢字的學習的主要重點就是辨識字音、字形、字義,並且將其緊密聯繫形成一體。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講,漢字的學習就是研究,閱讀時漢字訊息如何經由感覺登錄,短期記憶的工作、建立該字形、音、義三者的結合,儲存到長期記憶再提取的過程。如果能了解漢字儲存及提取過程,那就能讓漢字的學習更加有效率。漢字的認知研究雖然是認知心理學的一環,但漢字的特性又使其自成一個體,所以本文先介紹認知心理學閱讀的歷程的基本模式,再介紹中文的識字歷程模式。

一、閱讀歷程的基本模式

要想了解中文的心理歷程必須先掌握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取向,認知心理學在研究文字閱讀時,將閱讀的過程歸納為三個模式。其中包括由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由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交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l):

(一)由下而上的模式(bottom-up model):
這個模式主張識字能力是閱讀理解的基礎,也就是說掌握字音、字形、字義的才能掌握「詞」,進而形成整句的文義。理解需以識字為基礎,因此缺乏適當識字能力者,幾乎無法達成閱讀理解目標。

(二)由上而下的模式(top-down model):
由上而下的模式注重讀者的生活舊經驗與文意脈絡,讀者以舊經驗來猜測與驗證文章中的每一個字,所以文章內容愈接近讀者之生活愈容易了解。此模式認為讀者是以先備知識來幫助理解文章,因此此模式較適合對文章已有豐富經驗者。例如當看到「信用第壹」這個詞時,閱讀者雖然不認識「壹」字,但是在他的經驗中有「信用第一」這個詞,他就會推測「壹」字就是「一」。


「由上而下」模式注重讀者的生活經驗,文章內容接近讀者生活愈容易了解。(攝影/ 蘇玉芬)

(三)交互運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l):
這個式認為一個熟練的讀者會運用其對閱讀材料的熟悉視情況,決定使用「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的模式。

讀者在遇到不認識的字時,可由上下文的線索來猜測字義,如果還是不認識字時就查字典由字形、字音、字義去掌握字的整體概念,然後進行閱讀。即是以「由上而下」的模式與「由下而上」交錯運用。

二、中文系統的識字歷程

由於漢字的特殊性,所以拼音文字的心理學研究並不能全盤應用到中文認知心理學研究中來。在中文識字歷程模式中曾志朗先生的「激發-綜合」二階段模式頗具代表性。

曾志朗(1991)對中文認字所提出的「激發-綜合」二階段模式,來說明中文識字的歷程。當讀者閱讀時,訊息經由視覺管道傳入大腦後,漢字在大腦中經歷「激發」及「綜合」兩個歷程產生意義。


曾志朗的「激發-綜合」二階段模式

在「激發」這個階,有關字的各項訊息都會被激發出來,字彙的辨識中,當字出現後,與這個字相關的字形、字音、字義在大腦中都會處於被激發的狀態。例如:當看到「惜」字時可能被激發出來的字可能有「惜」、「心」、「錯」、「昔」……等。在字音方面各種與這個字有關的字音也會被激發出來,例如:當看到「惜」字時可能激發出來的字音可能有「惜」、「錯」、「醋」、…等字音。這些訊息只要具有基本特性均會自動且平行不需任何注意力的各自被激發。

字閱讀的第二個階段是「綜合」的歷程。在這個階段讀者集中注意力,掃描每一個字的基本特徵與相關位置,將基本特徵合成一個可能的發音整體。由此可知漢字的閱讀是一個字形、字音、字義多重線索共同檢索的過程,也就是說讀者會同時採用不同的線索之間是相互合作來認字。

三、中文識字的心理歷程

在學習中文的歷程,學習者的心理運作歷程也是心理學研究的重點,鄭昭明(1981)認為就文字的閱讀來看,文字的閱讀至少涉及,字形的學習與區辨、建立心理字典(mental lexicon)的系統、文字的辨識(recognition)三方面的心智運作。

首先學習者必須能對字形學習與區辨,如果能在學習生字時注重部件分析歸類,那必能以這些部件更加順利的學習新字,所以分析字與字之間相同與相異的地方,是掌握文字閱讀首要必備的能力之一。

其次是學習者必須建立心理字典(mental lexicon)的系統,鄭昭明認為「心理字典」的系統的建立就是經過文字的學習後,在心裡面建立一本「心理的字典」。「心理字典」是放在長期記憶中,存放字相關知識的區域,使人類可以辨語與文字。在心理字典中,每一個字在心理字典中均有位址,而每個字之字形、字音、字義等訊息均連結在一起,當其中一個被觸發時其他訊息均處於觸發狀態。

讀者在長期學習中文後會形成一些一般文字知識,這些知識有三類,第一類知識是中文字組合的規則,例如:「到」中的「刀」往往置於字的右邊;第二類是有關部首偏旁的語義知識,例如:「屾」是植物類;第三類知識是指偏旁的讀音知識。

最後是學習者會主動進文字的辨識(recognition),所謂文字的辨識就是經過學習之後,在閱讀時閱讀者會以其所有的心理詞典的知識去主動的詮釋所看到的文字。

漢字檢索的多重線索概念以及各線索間交互作用的現象,所以學習漢字時,學習者若能充分掌握字形、音、義的緊密結合以及這個字的使用情境,但是無論字的規則與使用情境都在文化面下,所以了解文化更能達到有效學習中文的目的。◇(//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中華文化產生漢字,漢字也在傳遞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漢字和文化內涵互相涵射,其實只是微觀訊息和巨觀訊息的差別而已。漢字不是英語般的表音文字,先將文字轉換成語音在語音上尋求社會共識的意義而是在字形、字音、字義上都和文化互相涵射。
  • 1.簡化漢字得不償失

    隨著電腦漢字輸入的成功,簡化字和繁體字輸入電腦的速度一樣快,所有的輸入方法跟筆畫的多少完全無關。「簡化字比繁體容易學、容易記」的說法也是過去宣傳中的「想當然」,是未經科學論證的多年誤區。認知心理學確認,大腦接受視覺形象是同時瞬間完成的。具體到漢字的認知,大腦也不是一筆一劃地接受漢字信息,而是將漢字作為一個整體的視覺形象來接受的。而且從心理模塊理論出發,對於一個進入漢字學習階段的人來說,記憶一個言字旁跟記憶一個簡化偏旁「言」,都是記憶一個記憶單元,所消耗的精力和時間是一樣的。

  • 「識字」是將字形、字音、字義建立聯繫建立統一聯繫。由上述心理學研究的三種取向由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由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交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l),大概可發展出分散式字教學法、集中識字教學法及平衡教學法三種方法。
  • 要學好中文,最好的辦法還是同時學習傳統的中華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從「漢字」字的本身著手又不失為一個簡易快捷的辦法。中華文化中獨特的表意文字,蘊含著大量中華民族原始的生命宇宙觀。
  • 宋代的司馬光,喜歡讀書,用硬圓木做枕頭,以警醒自己,避免熟睡。漢代的董仲舒,放下帷幕講學,三年之間不曾朝外看庭園一眼。
  • 金協中彩繪《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插圖,兄逼弟曹植賦詩。(公有領域)
    曹植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南朝宋謝靈運曾說:「魏晉以來,天下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人共分一斗。」這也是日後「才高八斗」這個成語的由來。
  • 星象家認為,當天空中的王良四星排列成行,而策星位置在王良星之前時,表示將會車騎遍野,天下大亂。商朝時的傅說因為輔助武丁有功,得道升天,成為天上的星宿,騎乘在箕宿和尾宿之間。
  • 韓伯俞被母親杖打,卻為母親年老力衰而哭泣;墨子見絲隨染料而變色,悲嘆人也會受環境影響而改變。
  • 三國時魏國的何晏的姿態優美,臉色白潤,像是敷了粉一樣。東晉的杜弘治,皮膚光滑細緻如凝固的油脂一般。魏晉時期重視容貌舉止,但外在的容貌會隨著時間衰老,而內在的修為卻隨著年歲增長,愈見智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