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9日訊】近兩年,物價漸漸地漲了起來。剛開始,價格上漲的商品多是用於生產的,從去年開始,民用電、公交車票價、城市居民用水、家用燃料、糧食等生活用品也開始漲價。有人在評論漲價的時候說:如同溫水裏放青蛙,雖然不至於餓死,但算下來,每月至少差了100元的開銷。這個未婚的評論者居住在吉林市,他說他每月有近1,000元的收入,收支相抵,居然沒有餘額。一個勞動者的收入應該在滿足他衣食住行等基本支出的基礎上略有贏餘,沒有這樣的贏餘,這個勞動者就無法支付繼續接受教育的費用,也不能養育兒女,不能給自己的父母以良好的照顧。在工資不漲,物價繼續上揚的情況下,許多工薪階層的成員都有可能淪為收入沒有結餘的人,社會發展到這種境地是很不正常的。
在一個社會裏,如果中低收入階層的人們只能過著收支相抵沒有剩餘的生活,那麼收入極少、沒有收入,或者收入不穩定人群的生活只能是入不敷出。當今社會,收入極少、沒有收入、或者收入不穩定人群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大概是百分之十,他們當中有的人是沒有勞動能力、或由於種種原因勞動能力弱的人,還有一些人是由於遭到歧視而不能正常就業的人,比如刑滿釋放人員,再有就是純粹的剩餘勞動力。只要社會上存在著入不敷出的人群,社會的安定就難以實現。當一個人的收入無法滿足生活基本開支的時候,這個人就會想入非非,膽子大的人就會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他們往往會通過盜竊、搶劫等手段來謀取錢財。以上只是理論上的推測,實際狀況是怎樣的?
中央黨校「今明兩年的社會問題與走勢」的問卷調查顯示:在官員們所關注的2006年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中,「社會治安」今年首次成為最嚴重社會問題的首位,取代了多年來一直居首位的「收入差距」。調查顯示,官員們認為最嚴重問題的前三位依次是:「社會治安」(36.6%),「居民收入差距」(23.2%),「腐敗」(8.0%)。(12月18日《北京日報》)
社會治安取代了居民收入差距成為官員們最為關注的社會問題,如何解釋這件事情?居民收入差距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依然沒有縮小,這將引起一定的社會衝突,於是社會治安就引起人們的特別關注,這樣的解釋應該是有根據的。
有的人認為,黨政官員對於社會治安之所以如此關注,是因為近來發生了多起針對官員的暴力事件,有許多官員在暴力襲擊中死亡。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襲擊官員的現象並不是特別普遍,如果襲擊官員的事情比較多,我們的國家恐怕就要進入特別治理時期了。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暴力襲擊官員並不是官員們特別關注社會治安的唯一原因,一般刑事案件的突出表現也會促使官員去關注社會治安,於是社會治安在一些官員的眼中就成了2006年最嚴重的社會問題。
來自其他方面的資料也可以為社會治安惡化做證,浙江警方近日發出年前發案高峰提前降臨的警報。據浙江警方介紹,年前發案高峰,早年一般在新年前半個月時出現,後來提前至一個月,一個半月,今年則提前為兩個月。新年前,人們常常要出門採購年貨,商家也忙著進貨,貨物和資金的流量大增給小偷提供了行竊的機會,因此新年前會出現發案高峰。新年前兩個月,由新年而引起的購買活動也許只是剛剛開始,可是今年浙江的案發高峰卻提前兩個月到來,這有點兒超現實的味道。
居民收入差距總是沒有變化將導致社會治安的惡化,而近兩年的物價上漲則會加劇社會治安的惡化。因為物價上漲使人們的生活成本增加,這使人們,尤其是低收入階層對未來更加失望。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可能會通過非法手段謀取財物,以填補收入空缺。他們當中的另外一些人的世紀末心態可能會更加強一些,物價上漲促使人們不看好未來,於是及時行樂在一些人的眼裏就成了最好的;一個身處社會下層的人想及時行樂又沒有錢,他就會想通過鑽歪門邪道來滿足自己的欲望。治安問題的背後是收入問題,治安惡化跟生存環境惡化有關係。
當生存環境惡化之後,政府有責任使受到生存威脅的民眾免於恐懼;今天我們所面臨的生存環境惡化又是由政府的一些行動所導致的,因此政府為了民生更應該加倍努力。民用電、公交車票價、城市居民用水、家用燃料、糧食等生活用品價格上漲都是政府操縱的。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價格上漲得這麼厲害,這是比較反常的,也許這跟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有關。這裏並不是討論經濟問題的地方,所以我們要放過人民幣升值,只去關注政府在物價上漲的今天應該做什麼。政府應該對在職的低收入者、沒有勞動能力的人、勞動能力弱的人、遭到歧視而不能正常就業的人、以及純粹的剩餘勞動力給予補助,這樣的要求並不是無理的。出產於壟斷行業的產品售價都上升了,相關企業的收入會相應地增加,國家可以從這部分收入當中提取一部分作為對特定人群的補貼。有人會說,國家要用那部分增加的收入來發展生產。發展生產是必要的,可是壟斷行業的浪費是比較嚴重的,壟斷行業從業人員的收入也呈現出畸形狀態,反浪費、遏制不正當收入對於發展生產似乎是更重要的。另外,各個政府機構的浪費也是相當嚴重的,公車和公款吃喝已經成氾濫趨勢,這裏可以節約出大筆資金。
(2007-01-06)
轉自《民主論壇》(//www.dajiyuan.com)